•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
  • RCCSE 中国核心期刊(5/114,A+)
  • Scopus收录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 WHO 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期刊 (C)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JSTChina)收录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Irichsweb)收录期刊
  •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2019年)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26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述评
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培养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
王建明, 沈洪兵
2022, 26(6): 621-62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01
摘要(754) HTML (416) PDF(838)
摘要:
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落脚点始终在于人才培养,要把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根本问题,对标世界一流高校,建设一流学科,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注重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注重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融合,全链条培养公共卫生人才。
论著
2004—2018年中国主要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及特征
郑泽扬, 王众楷, 王连珂, 刘丹丹, 张白玉, 周乾宇, 贾善群, 沈俊如, 刘慧敏, 刘习羽, 孙长青
2022, 26(6): 624-63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02
摘要(1068) HTML (2449) PDF(467)
摘要:
  目的  分析2004-2018年我国麻疹、肺结核、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以及猩红热的流行趋势及特征, 为明确我国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重点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整理归纳2004-2018年我国7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数据, 采用Joinpoint软件分析发病率的变化趋势。  结果  我国2004-2018年7种呼吸道传染病总报告23 903 628例, 年均发病率117.96/10万,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主要发病人群为青少年和儿童, 高发于春冬季。我国主要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在2004-2016年呈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2.00%, P < 0.001], 但是在2016到2018年又有所回升(APC=15.00%, P=0.30)。肺结核和麻疹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但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猩红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结论  中国呼吸道传染病自2016年以来发病率有所回升, 如何应对季节性流感的流行及新型流感的暴发、肺结核的高疾病负担及百日咳和猩红热的复燃, 是未来我国防控呼吸道传染病的重点。
三种模型应用于中国2011—2020年梅毒发病趋势分析的比较
竺晓霞, 陈靓, 李秀央
2022, 26(6): 631-638.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03
摘要(875) HTML (681) PDF(135)
摘要:
  目的  比较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 ARIMA)模型、非线性自回归神经网络(nonlinear autoregressive neural network, NAR)模型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short 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 LSTM)模型应用于梅毒报告发病预测的效果, 优化疫情预测模型。  方法  以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包含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2011-2019年梅毒月报告发病率为拟合集, 建立ARIMA模型、NAR模型和LSTM模型, 比较3种模型的拟合效果。以2020年梅毒月报告发病率为预测集, 比较3种模型的预测效果。  结果  ARIMA模型、NAR模型和LSTM模型拟合所得的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deviation, MAD)分别为0.013、0.011和0.002, 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 RMSE)分别为0.015、0.018和0.003, 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 MAPE)分别为4.266%、3.810%和0.692%;预测所得的MAD分别为0.064、0.049和0.044, RMSE分别为0.069、0.068和0.060, MAPE分别为23.310%、17.629%和18.575%。  结论  LSTM模型拟合预测梅毒报告发病率的效果更好, 为梅毒疫情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1990—2019年中国老年人群HIV/AIDS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
任宁君, 李远盛, 张雯欣, 王若兰, 范颂, 李爱玲
2022, 26(6): 639-644.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04
摘要(1352) HTML (515) PDF(149)
摘要: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我国老年人群HIV/AIDS的感染、新发感染、死亡以及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率的变化情况。  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e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GBD 2019)数据, 根据年龄、性别、年份对疾病负担指标进行统计描述, 并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 计算感染、新发感染、死亡和DALYs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  结果  1990-2019年中国老年人群HIV/AIDS的标化感染率从7.56/105增至48.90/105; 标化新发感染率从1.03/105增至1.89/105; 标化死亡率从0.35/105增至2.97/105; 标化DALYs率从11.01/105增至90.51/105。根据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 1990-2019年, 中国老年人群HIV/AIDS标化感染率、标化新发感染率、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s率整体呈上升趋势, AAPC分别为6.71%、1.91%、7.65%和7.5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  结论  中国老年人群HIV/AIDS的疾病负担严重, 各项疾病负担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HIV/AIDS的早期筛查与健康教育, 根据老年人群HIV/AIDS的疾病负担特点, 制定有针对性地预防措施。
2016—2018年广东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首年死亡率分析
陈修远, 张昱勤, 张静, 贾卫东, 谢今朝, 蔡卫平, 顾菁, 李凌华, 郝元涛
2022, 26(6): 645-65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05
摘要(503) HTML (275) PDF(60)
摘要:
  目的  了解广东省2016-2018年新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的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治疗首年死亡率变化趋势, 比较与探索"广东艾滋病社区综合防治研究项目"广州市示范区、广州市非示范区及广东省其他市的HIV/AIDS患者死亡率差异及原因, 为AIDS死亡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与《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 分析2016-2018年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新接受ART的HIV/AIDS患者, 治疗首年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 SMR); 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2016-2018年各年新接受治疗患者的治疗相关指标的变化趋势; 采用Cox回归探索不同地区HIV/AIDS患者治疗首年死亡率差异的原因。  结果  2016-2018年共6 447名HIV/AIDS患者新接受ART, 广州市示范区、广州市非示范区和广东省其他市的患者分别为976、3 921和1 550人; 期间死亡152人。2016-2018年广州市示范区患者的治疗首年死亡率下降79.7%, 广州市非示范区患者死亡率下降趋势不明显, 广东省其他市患者死亡率上升18.8%;经标化后, 三组现住址患者的SMR均呈现下降趋势。三组患者的早治疗率随开始治疗年份增加而增加, 但是仅广州市的患者疗效随年份增加改善显著。Cox回归结果显示在校正不同地区患者的基线特征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控制效果良好的因素后, 三组现住址患者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  结论  项目实施下, 广州市HIV/AIDS患者治疗首年死亡率得到控制, 特别是示范区患者首年死亡率在2018年下降至较低水平, 但广东省其他市患者死亡率相对较高且可用较差的基线特征与治疗相关指标解释。对于在广州市接受治疗且居住在广东省其他市的HIV/AIDS患者, 掌握疗效较差原因, 积极促进早治疗以提高ART疗效是降低这部分患者首年死亡率的关键。
高血压家族史和血脂异常的交互作用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
杜金玲, 周楠, 宋莹倩, 王巍巍, 洪忻
2022, 26(6): 651-656.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06
摘要(807) HTML (301) PDF(146)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家族史和血脂异常的交互作用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  方法  2017—2018年开展南京市慢性病防控社会因素调查, 对61 098名≥18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采用复杂抽样的方法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高血压家族史、血脂异常对高血压患病的影响。相乘和相加模型分析高血压家族史与血脂异常的交互作用。  结果  最终纳入60 283名调查对象。高血压患者15 686例, 标化患病率为29.8%。33.8%的居民有高血压家族史, 血脂异常标化率为29.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后, 有高血压家族史合并血脂异常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无高血压家族史无血脂异常人群的4.881倍(95%CI : 4.381~5.438)。高血压家族史与血脂异常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1.107, 95% CI:1.015~1.208)。相加交互作用提示高血压家族史与血脂异常存在协同作用, 交互作用指数(synergyindex, S)、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比(relative excess risk of interaction, 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ttributable proportion of interaction, API)分别为1.603(95%CI: 1.447~1.775)、1.460(95% CI: 1.212~1.707)、29.9%(95% CI: 24.8~35.0)。  结论  高血压家族史与血脂异常存在协同作用, 两者同时存在时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
贵州省布依族蛋类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的剂量-反应关系
王乔荣, 刘磊磊, 马娜娜, 徐子轩, 彭莲, 张林源, 洪峰
2022, 26(6): 657-66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07
摘要(476) HTML (386) PDF(46)
摘要:
  目的  评估贵州省布依族蛋类摄入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  方法  基于"中国多民族队列研究"的横断面调查数据, 共纳入5 908名贵州省布依族30~79岁成年人。基于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心血管疾病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  心血管疾病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为3.19%。蛋类每周摄入次数和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之间均存在非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P非线性 < 0.001), 且每周蛋类摄入次数在7次以下、摄入量在500 g以下时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较低。当蛋类每周摄入次数在4次以上7次以下、摄入量在200 g以上500 g以下时, 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可降低60%左右。  结论  贵州省布依族成年人蛋类摄入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适量的蛋类摄入可能对心血管疾病有保护作用。
深圳市居民2017—2020年伤害死亡特征及减寿分析
张焯杰, 张振, 卫兰, 付英斌, 吴永胜
2022, 26(6): 663-667.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08
摘要(720) HTML (371) PDF(78)
摘要:
  目的  分析2017—2020年深圳市居民的主要伤害死亡特征及减寿情况, 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使用构成比、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PYLL)、减寿率(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 PYLLR)、平均减寿年数(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 AYLL)等指标评估伤害死亡特征及减寿情况。同时应用Joinpoint回归对主要伤害死因的年龄别死亡率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2017—2020年深圳市居民的伤害死亡例数为7 199, 年均粗死亡率为12.73/10万, 年均标化死亡率为20.70/10万, 男性高于女性。伤害死因及伤害所致PYLL前三位均为自杀、交通事故和意外跌落。全人群全部伤害死因年龄别死亡率的整体变化为平均每岁上升4.9%(t=5.2, P < 0.001), 自杀死亡率为平均每岁上升3.1%(t=3.8, P < 0.001), 交通事故死亡率为平均每岁上升2.7%(t=2.8, P=0.005), 意外跌落死亡率为平均每岁上升6.1%(t=6.8, P < 0.001), 男、女死亡率转折点不同, 且死亡率曲线不平行, 变化趋势不一样。4年间伤害所造成的PYLL合计为269 093.5人年, AYLL为37.38年/人, PYLLR为4.76‰。  结论  自杀是深圳市居民首要伤害死因, 男、女各伤害死因死亡率呈现不同的年龄变化趋势, 需根据重点人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伤害导致严重的寿命损失,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重大影响, 社会各界需加强对伤害的预防, 减少伤害尤其是致死性伤害的发生。
应激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郝阳, 吕行, 安献丽, 余良明, 方旭
2022, 26(6): 668-67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09
摘要(787) HTML (455) PDF(91)
摘要:
  目的  探究负强化在应激性生活事件通过负性情绪激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 ASLEC)、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 PANAS)、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adolescent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ANSAQ)对4 634名青少年进行匿名调查,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结果  青少年NSSI检出率为29.80%。应激性生活事件、负性情绪和NSSI两两间均呈正相关(均有P < 0.01), 负强化与NSSI正相关(P=0.002)。负性情绪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NSSI间起中介作用(IE=0.116, 95% CI: 0.090~0.143)。负强化不仅正向调节负性情绪与NSSI的关系(β=0.165, 95% CI: 0.101~0.227), 还可正向调节负性情绪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NSSI间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差异比较的3个95%CI分别为(0.090~0.241)、(0.049~0.217)、(0.090~0.241)]。  结论  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NSSI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负性情绪发挥中介作用, 负强化不仅恶化负性情绪对NSSI的影响、还加剧应激性生活事件通过负性情绪对NSSI的影响。
2018-2020年辽宁省学生近视流行变化趋势与其影响因素
高青, 刘懿卿, 叶茜雯, 孙炜, 吴明
2022, 26(6): 673-678.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10
摘要(378) HTML (223) PDF(65)
摘要:
  目的  了解并评估2018-2020年辽宁省学生视力检出情况及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防治学生近视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收集2018-2020年辽宁省学生近视体检资料,3次调查纳入研究对象分别为33 238、49 381和52 083人。分析辽宁省2018-2020年学生近视检出情况及变化趋势,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学生近视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8-2020年辽宁省学生整体近视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为56.15%、54.0%和5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发现,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分类、城乡分类、性别、学校类型、年份、每天早饭情况、中高强度运动情况、班级座椅定期调换情况、课桌椅高度调整情况和每天眼保健操情况(均有P < 0.05)。其中性别女(OR=0.731, 95% CI: 0.711~0.751, P < 0.001)、高年级(小学OR=0.255, 95% CI: 0.235~0.276, P < 0.001;初中OR=0.060, 95% CI: 0.055~0.065, P < 0.001;高中OR=0.031, 95% CI: 0.029~0.034, P < 0.001;职高OR=0.092, 95% CI: 0.083~0.101, P < 0.001)、年份(OR=0.936, 95% CI: 0.909~0.963, P < 0.001)、每天做1~2次眼保健操(1次OR=0.929, 95% CI: 0.887~0.974, P=0.002;2次OR=0.943, 95% CI: 0.898~0.991, P=0.020)、至少每周1次座椅调换(两周1次OR=0.892, 95% CI: 0.842~0.945, P < 0.001;每周1次OR=0.915, 95% CI: 0.866~0.966, P=0.001)、一学期1次课座椅高度调整(OR=0.948, 95% CI: 0.912~0.986, P=0.008)和有中高强度运动(2 d OR=0.942, 95% CI: 0.899~0.988, P=0.014;4 d OR=0.910, 95% CI: 0.856~0.969, P=0.003;7 d OR=0.936, 95% CI: 0.892~0.982, P=0.007)均为近视发生的保护性因素,而经济情况较差(中等OR=1.261, 95% CI: 1.213~1.312, P < 0.001;差等OR=1.127, 95% CI: 1.084~1.172, P < 0.001)、农村(OR=1.239, 95% CI: 1.203~1.275, P < 0.001)、偶尔吃早餐(OR=1.041, 95% CI: 1.006~1.077, P=0.022)都是近视发生的危险性因素。  结论  辽宁省学生近视检出率相对较高,但增长趋势有所放缓,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时,对于学生近视的防控,应针对其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进而避免学生近视的发生。
佳木斯市7~18岁汉族学生视力不良现况及增长速度趋势
祝丽玲, 丁玲玲, 杨迪
2022, 26(6): 679-68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11
摘要(624) HTML (237) PDF(44)
摘要:
  目的  本文旨在了解佳木斯市学生视力不良现况及增长速度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为视力不良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9年佳木斯市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选取7~18岁性别、年龄、城乡及视力不良等指标资料完整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37 544人,其中男生19 177人,女生18 367人。采用曲线拟合的方法获得视力不良增长速度模型,分析视力不良增速在城乡男女间的差异与特点。  结果  (1) 佳木斯市7~18岁汉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71.89%;女生整体和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高于男生,城市学生整体和各程度视力不良检出率高于乡村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整体及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而轻度视力不良呈下降趋势。(2)城市男生在12岁前视力不良增长速度大于乡村男生,12岁时出现交叉,交叉后呈相反趋势。城市女生10岁前视力不良增长速度大于乡村女生,10岁时出现交叉,交叉后呈相反趋势。(3)城市女生在13岁前视力不良检出率及增长速度均大于城市男生,13岁后呈相反趋势。乡村女生在14岁前视力不良检出率及增长速度均大于乡村男生,14岁后呈相反趋势。  结论  佳木斯城乡男女生视力不良增长速度峰值年龄前移趋势得到了控制,视力不良增长速度在青春期存在交叉现象。
基于全球视角的中国痴呆症疾病负担现状及趋势分析
卢添欢, 宇传华
2022, 26(6): 684-69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12
摘要(1615) HTML (627) PDF(181)
摘要: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痴呆症的疾病负担现状、变化趋势及危险因素,为痴呆症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数据,获取1990-2019年中国、美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和全球痴呆症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率及相应标化指标,利用Joinpoint软件计算痴呆症标化发病率、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分析痴呆症发病和死亡随年份变化的趋势。  结果  2019年中国痴呆症的疾病负担均表现为女性高于男性,高年龄组高于低年龄组。中国痴呆症的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分别从1990年的43.32/10万、7.88/10万、155.95/10万上升至2019年的126.57/10万、22.55/10万、420.22/10万。2019年中国痴呆症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及标化DALY率均高于全球,但低于日本。中国痴呆症标化发病率平均每年上升0.47%、标化死亡率无明显变化。2019年造成男性和女性痴呆症疾病负担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别为吸烟、高BMI和高FPG。  结论  1990年以来,中国的痴呆症疾病负担总体呈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痴呆症防控的宣传教育,尤其关注老年人群的预防控制,制定合理政策,控制危险因素,进一步减轻中国痴呆症疾病负担。
深圳市宝安区在册精神分裂症患者高风险行为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陈卿, 刘成锋, 程娟, 卢楚虹, 卿利, 苏海云, 王永军, 胡东生, 郭艳芳
2022, 26(6): 691-695.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13
摘要(687) HTML (244) PDF(51)
摘要: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高风险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  方法  采用普查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在册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自制危险行为问卷调查,并当面评估该人群危险状况。  结果  4 731例在册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高风险行为发生率为1.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住院次数1次或≥2次、既往有危险行为、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和学习能力较差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高风险行为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55、2.73、16.21、3.59和4.01, 均有P < 0.05)。既往有住院与既往发生过危险行为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其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比(relative excess risk of interaction, 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ttributable proportion of interaction, API)和交互作用指数(synergy index, S)分别为33.59、0.78和4.96。而各因素之间未见相乘交互作用。  结论  既往有住院史、既往有危险行为、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和学习能力较差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高风险行为的危险因素,应予以关注。在社区实际工作中,可将既往有住院和既往发生过危险行为等特征性因素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风险防控的重点指标,及时进行监测和早期预警。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工作现状调查分析
杨玉洁, 都率, 孟月莉, 董佩, 赵敏捷, 王坤, 严晓玲, 刘秀颖, 邱五七, 毛阿燕
2022, 26(6): 696-70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14
摘要(777) HTML (198) PDF(64)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简称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在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的工作开展情况,为完善首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及整群抽样方法,将重点参与北京市疫情防控的各级CDC专业技术人员纳入研究,共纳入市级422名、区级664名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人员基本信息、工作强度及满意度等数据,并进行统计描述和检验分析。  结果  疾控机构平时工作负荷处于一般程度的人员比例为64.36%,疫情防控期间超负荷人员比例达到76.89%。疾控人员对平时薪酬水平表示不满意的比例为54.51%;对平时职称晋升的满意度多为一般水平,占45.58%;对COVID-19疫情期间的防控工作安排和后勤保障表示满意的比例分别为49.08%、54.42%;对获得的临时性工作补助表示满意的仅有21.73%。从人群分布来看,市区层面、不同工作岗位人员对薪酬水平主要表现为不满意(均有P < 0.05);承担不同防控职责的人员,多数对防控工作安排和后勤保障持满意态度(均有P < 0.05),但对临时性工作补助较多表现为不满意(H=27.076, P=0.012)。调查对象中有过离职想法者占44.48%,无论市、区级,不同职称或岗位人员的离职意愿普遍较高(均有P>0.05),离职的首要原因均是薪酬水平低,职称晋升难、发展前景不乐观等也是重要原因。  结论  建议通过完善人员配置、强化交叉学科人才储备、改善薪酬体系、优化职称聘任机制等多措并举的方式,提升疾控队伍稳定性,促进疾控体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COVID-19疫情暴发后中国成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及弱势群体
王卫东, 胡以松
2022, 26(6): 703-708.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15
摘要(1007) HTML (405) PDF(73)
摘要:
  目的  评估中国COVID-19疫情暴发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在年满18岁的成年人中流行情况,并探索源于该流行病的PTSD弱势群体。  方法  基于全国手机号段库通过随机数字拨号方法(random digital dialing, RDD)进行抽样,招募电话调查员,通过基于电脑辅助的电话调查方法(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 CATI)进行调查,自2020年5月11日-2020年5月28日共调查成功问卷4 206份,样本覆盖全国所有地(市)级单位。PTSD的测量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第5版(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 5th edition, PCL-5)进行。  结果  全国总的PTSD疑似阳性率为2.06%,武汉市、湖北省其他地区以及湖北省以外的其他省(区)PTSD疑似阳性率分别为2.88%、2.54%和2.03%。PTSD疑似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中年、居住地为农村及低社会阶层的人群PTSD疑似阳性率更高。  结论  COVID-19相关的PTSD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仍然需要引起重视;在进行COVID-19相关的PTSD预防和控制时,需要更多地考虑社会与经济地位上弱势的群体。
2015-2018年合肥市夏季臭氧浓度对过敏性皮肤病就诊的影响
方兰兰, 吴俊, 邓利君, 廖涛, 叶冬青, 潘贵霞
2022, 26(6): 709-714.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16
摘要(446) HTML (196) PDF(36)
摘要:
  目的  探讨夏季臭氧(ozone, O3)浓度与过敏性皮肤病(allergic skin disease, ASD)就诊的关系。  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的夏季(每年的6月1日-8月31日)ASD就诊数据,并收集同期空气污染物和气象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评估O3浓度与ASD就诊的暴露-滞后-反应关系,模型中对混杂因素、时间趋势、周天数和节假日进行了调整。  结果  共收集研究期间ASD就诊总人次31 741例。O3浓度与ASD就诊呈正相关,与慢性荨麻疹就诊也呈正相关,而与特应性皮炎就诊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3浓度每增加10 μg/m3,单日滞后效应表现为ASD就诊风险最大为1.007(RR=1.007, 95% CI: 1.003~1.011, 滞后7 d),累积滞后效应表现为ASD就诊风险最大为1.078(RR=1.078, 95% CI: 1.028~1.131, 累积滞后0~14 d)。在男性、 < 18岁和18~< 65岁ASD患者中,O3浓度增加10 μg/m3对ASD就诊单日滞后效应和累积滞后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  结论  合肥地区夏季高浓度O3是ASD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且存在滞后效应。有关部门应强化夏季O3污染防治,加强患者医疗服务和保护易感人群。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共同基因表达特征和分子机制
凌华云, 吴玲玲, 周颖, 邱丽娟, 王红, 薛昱, 陈慧娟, 王廷睿, 王斌
2022, 26(6): 715-72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17
摘要(480) HTML (284) PDF(58)
摘要:
  目的  初步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pSS)的共同基因表达特征和分子机制。  方法  利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获取SLE和pSS基因表达数据集,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 WGCNA)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初步确认SLE和pSS的共同关键基因和基因表达特征。  结果  WGCNA和DEGs分析结果都显示SLE和pSS的共同基因主要富集在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 IFN)和病毒免疫相关的通路上(均有P<0.05);分析得到9个关键基因,分别是ISG15、IFIT3、OASLOAS2、SERPING1、GBP1、DDX60、XAF1和DDX58,其中大部分是Ⅰ型IFN相关基因。  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SLE和pSS的共同基因表达特征主要与Ⅰ型IFN和病毒免疫相关基因以及通路有关,这为未来的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健康管理服务研究进展
徐延卉, 戴冽, 陈家应
2022, 26(6): 723-727.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18
摘要(478) HTML (259) PDF(63)
摘要: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破坏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但在临床实践中,RA患者因缺乏就医条件及合适的健康管理服务,导致治疗达标率低。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实现全面、全过程的健康保健服务。其中,慢性病健康管理能有效改善慢性病的治疗效果。而整合型卫生服务通过调整服务方式和协同机制,能在不增加或少增加卫生总投入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整体的卫生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此文系统梳理国内外RA健康管理服务进展及慢性病整合型卫生服务经验,有望为开展RA患者健康管理提供思路。
短篇论著
湖南省35~75岁居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流行特征
殷黎, 殷蕾, 刘琼, 刘源, 刘意, 谢羡
2022, 26(6): 728-731.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19
摘要(474) HTML (140) PDF(59)
摘要:
  目的  了解湖南省35~75岁居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特征,为心血管病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湖南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数据分析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特征,通过拟合多变量混合效应模型来评估个体特征与心血管病高危风险之间的关联。  结果  共纳入99 001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56.6±9.7)岁,62.2%为女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占比12.1%,高危人群中有96.4%患有高血压。生活在农村(r=0.036)、民族为汉族(r=0.012)、饮酒(r=0.041)、超重(r=0.110)和肥胖(r=0.086)都与心血管病高危风险呈正相关,而高学历(r=-0.040)、高家庭收入(r=-0.032)和已婚(r=-0.027)与心血管病高危风险呈负相关(均有P < 0.001)。  结论  湖南省筛查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比例较高,应重点针对其采取健康教育和综合干预措施,以减少全省居民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安徽省某胃癌高发县中老年人群膳食炎症指数与消化道症状关系
王可心, 汪婷婷, 林啸, 王力, 赵奇红
2022, 26(6): 732-735.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20
摘要(388) HTML (244) PDF(34)
摘要:
  目的  探究安徽省某胃癌高发县中老年居民膳食炎症指数(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 DII)与消化道症状的关系,为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和开展肿瘤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在庐江县随机抽取45岁以上居民共1 229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DII与消化道症状的关系。  结果  消化道症状为无、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和消瘦/贫血的居民人数和占比分别为953(77.5%)、87(7.1%)、171(13.9%)、18(1.5%)。调整变量后的多因素分析显示,与DII按照四分位数由低到高分为Q1(P0~P25)相比,DII为Q4(P75~P100)的居民具有上腹部不适症状的风险更高(OR=2.326,95% CI: 1.350~4.008,P=0.002)。  结论  安徽省某胃癌高发县中老年居民DII评分越高,则消化道不良症状风险越高。
江苏省农村地区带状疱疹疾病经济负担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状况研究
王菲, 金鹏飞, 孟繁岳, 魏明伟, 李靖欣, 朱凤才
2022, 26(6): 736-739.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21
摘要(435) HTML (313) PDF(67)
摘要:
  目的  分析江苏省农村地区40岁及以上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情况。  方法  对研究地区40岁及以上HZ患者进行前瞻性的随访调查。通过调查问卷获得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以及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uropean quality of life-5 dimensions, EQ-5D)的健康效用值和视觉模拟标尺(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  结果  共获得310例HZ患者的有效问卷。310例患者直接经济负担、间接经济负担和无形经济负担中位数分别为351.050元、582.900元和2 000.000元。随访初期患者的健康效用值和VAS评分均较低,后期逐渐恢复。  结论  江苏省农村地区HZ疾病经济负担较重,并且疾病降低了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中国柯萨奇病毒A组6型分离株全基因序列特征分析
董小聪, 纪望全, 陈帅印, 杨海燕, 段广才, 晋乐飞
2022, 26(6): 740-744.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2.06.022
摘要(580) HTML (558) PDF(93)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2007-2019年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毒株遗传进化规律,以期为疾病预防及疫苗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截至2021年3月1日Genbank数据库中454株CVA6毒株全基因序列,分析毒株分离年份、地区信息,构建系统发育树揭示进化规律并进行基因重组分析。  结果  地区信息显示,毒株主要分布于中国沿海及南方地区,时间信息表明,自2013年起,CVA6毒株报告数量逐渐增加。系统进化结果表明,454株CVA6毒株分10个分支,A分支中3株分离自江西省的毒株与CVA6原型毒株Gdula(AY421764)亲缘关系极为接近,核酸序列相似度近乎100%,J分支是中国流行最广泛的毒株群,包含了中国较多省份如山东省、广东省等。基因重组分析显示,基因重组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CVA6代表毒株在P2区和P3区与其他肠道病毒A组毒株之间存在基因重组现象。  结论  2007-2019年CVA6毒株在中国广泛传播,毒株间基因重组现象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