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
  • RCCSE 中国核心期刊(5/114,A+)
  • Scopus收录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 WHO 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期刊 (C)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JSTChina)收录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Irichsweb)收录期刊
  •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2019年)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4年  第28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论著
苏州市大气污染物暴露与肺结节进展风险的队列研究
张心悦, 陈劼, 石逸秋, 刘博, 徐瑞宁, 刘可夫, 王莉娜
2024, 28(2): 125-13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2.001
摘要(239) HTML (95) PDF(32)
摘要:
  目的  探究常见大气污染物暴露对肺结节进展风险的影响。  方法  基于苏州市立医院体检肺结节阳性人群构建队列,采用环境监测站点空气污染物数据计算个体基线前一年大气污染物平均日暴露浓度。随访肺结节患者结节进展,根据Fleischner协会提出的肺结节管理指南判断结局。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肺结节进展率,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肺结节进展风险。  结果  共纳入785例肺结节阳性个体,在中位随访23.50个月中有354例出现肺结节进展。较高浓度的SO2、NO2、PM2.5和PM10暴露组人群发生肺结节进展时间相比较低浓度组更短。多因素校正后,PM2.5(HR=1.48, 95% CI : 1.06~2.06,P<0.01)和PM10(HR=1.56, 95% CI : 1.08~2.25,P=0.02)暴露浓度最高组(Q4)肺结节进展风险高于最低组(Q1),并且肺结节进展风险与PM10暴露浓度呈正向剂量-反应关系。  结论  高浓度大气污染物暴露下肺结节进展速度较快且风险增加,有必要加强对高浓度大气污染物暴露下的肺结节患者的随访和管理工作。
2013―2022年山东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肺结核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
代炳芹, 张艺馨, 孙晓英, 张吉玉, 吴光健, 曹杰, 孙成玺, 马吉祥
2024, 28(2): 131-137.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2.002
摘要(248) HTML (72) PDF(54)
摘要:
  目的  分析2013―2022年山东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老年人)肺结核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为制定精准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Joinpoint回归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老年人肺结核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  结果  2013―2022年山东省共报告老年人肺结核病例76 176例,年均发病率为59.09/10万,每年1―3月为发病高峰,以男性农民为主。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2013―2022年老年人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为-8.92%(95% CI:-10.32%~-7.51%,P<0.05)。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各年度Moran′s I指数为0.135~0.481(均P<0.05),提示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鲁西地区的的聊城市及鲁北地区的德州市和滨州市。  结论  山东省2013―2022年老年人肺结核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以男性农民为主,鲁西、鲁北等“高-高”聚集区需重点防控。
TRAF1/C5和TNF-α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易感性分析
吴山客, 骆嘉泽, 廖寅谦, 张开漩, 胡宽, 邹频昂, 汪保国, 曾转萍
2024, 28(2): 138-145.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2.003
摘要(204) HTML (66) PDF(26)
摘要:
  目的  分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1, TRAF1)/补体5(complement component 5, C5) rs1081848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 rs1800629基因多态性、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结核病(tuberculosis, TB)易感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TB多发家庭中TB确诊患者作为TB病例组,当地社区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 HC)组,与TB组有血缘关系且共同居住者组成家庭密切接触(healthy household contacts, HHC)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基因型和环境因素与TB的关联,叉生分析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  结果  年龄>45岁(χ2 =7.90, OR=2.28, 95%CI: 1.28~4.04, P=0.005)、吸烟(χ2 =15.27, OR=4.70, 95%CI: 2.16~10.22, P < 0.001)增加HHC组TB发病风险。吸烟(χ2 =13.94, OR=3.58, 95%CI: 1.83~7.01, P < 0.001)、居住地为农村(χ2 =25.05, OR=3.81, 95%CI: 2.26~6.42, P<0.001)和居室环境卫生较差(χ2 =15.31, OR=3.20, 95%CI: 1.79~5.73, P < 0.001)增加HC组TB发病风险。TRAF1/C5 rs10818488位点中,携带AG基因型(共显性及超显性模型)、GG基因型(共显性模型)和AG-GG基因型(显性模型)增加HHC组和HC组患TB风险。TNF-α rs1800629位点与TB易感性暂未显示存在关联。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在TB组和HHC组间,TRAF1/C5 rs10818488位点AG-GG基因型与吸烟存在协同作用;而在TB组和HC组间,rs10818488位点AG-GG基因型与吸烟和居室环境卫生较差存在协同作用,与居住地存在相乘交互作用,均提高TB发病风险。  结论  TRAF1/C5 rs10818488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TB发病风险升高有关,且其与吸烟、居住地、居室环境卫生存在交互作用,共同影响TB的易感性。
2010―2021年安徽省流行性腮腺炎的时空流行特征
刘丽莎, 张宁, 李轩, 段春元, 贾昕婧, 张文义, 贾瑞忠, 郭金鹏, 王斌冰, 王勇
2024, 28(2): 146-151.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2.004
摘要(216) HTML (63) PDF(43)
摘要:
  目的  分析2010―2021年安徽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腮)三间分布及时空聚集特征,了解其流行规律并为相关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从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2010―2021年安徽省流腮病例数据,利用ArcGIS 10.8、Geoda 1.20、SaTScan 10.1.2等软件对安徽省流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空间自相关及时空扫描分析。  结果  2010―2021年安徽省流腮的年均发病率为23.08/10万,有2个发病流行高峰期,发病率随年份呈下降趋势(χ2 =10 287.75, P < 0.001)。男女性别比为1.67∶1,5~<15岁组儿童(68.91%)和学生(67.89%)病例数占比最高,且每年第14~28周和第46周~次年第4周是流腮的2个季节性高峰。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2012、2014和2015年,其余年份均呈空间正相关性(均P < 0.05)。时空扫描分析共形成十类聚集区,其中一类聚集区域分布在26个区/县,聚集时间为2011―2013年,聚集半径为144 km,对数似然比(log likelihood ratio, LLR)值为7 803.80。  结论  安徽省流腮发病率呈周期性流行和下降趋势,今后应继续加强对易感人群及热点地区的疾病监测和预警,以预防和控制流腮流行。
长沙市不同等级气温与人腺病毒感染效应分析
罗飘异, 匡文韬, 倪涵, 符刘懿, 吕媛, 查文婷, 易尚辉, 张斯钰
2024, 28(2): 152-16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2.005
摘要(223) HTML (70) PDF(19)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等级气温对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es, HAdV)感染情况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  方法  收集长沙市3家哨点医院2020年HAdV感染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气象因素与HAdV感染病例数的相关性;将不同等级气温(日平均、日最高、日最低气温)<P2.5和>P97.5作为划定极低温和极高温的阈值,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探讨不同等级气温对HAdV感染情况的影响和滞后效应。  结果  2020年,在长沙市41 624份标本中开展HAdV检测,检出阳性1 693份,检出率为4.07%,其中0~<5岁婴幼儿占67.04%。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AdV感染与日平均气温(rs=-0.121)、日最高气温(rs=-0.110)和日最低气温(rs=-0.119)存在弱相关(均P < 0.05)。在DLNM中,三维图和等高线图均显示,HAdV感染风险存在高温短期效应。极高温条件下,日平均和日最低气温对HAdV感染风险产生单日滞后效应;日平均与日最高气温的累积效应随滞后天数的增加逐渐上升,滞后21 d时,其相对风险分别上升至15.79(95% CI: 2.69~92.79)、11.81(95%CI: 2.26~61.68);在滞后4 d时,日最低气温的累积效应最高(RR=6.78, 95% CI: 1.05~43.83)。  结论  婴幼儿是HAdV的易感人群,不同等级气温与HAdV感染情况存在相关性,且极高温条件可显著提高长沙市HAdV感染风险的单日和累积滞后效应。
贵州省成年人群膳食模式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关系的队列研究
张骥, 周婕, 余丽莎, 王艺颖, 吴延莉, 李雪娇, 刘涛
2024, 28(2): 161-17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2.006
摘要(209) HTML (80) PDF(28)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膳食模式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发病的关系,为CVD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基于2010年11月建立的贵州省自然人群队列,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12个县(市、区)的≥18岁常住居民9 280人开展基线调查,于2016年12月19日―2020年6月1日对人群进行随访,将完成随访且基线信息和随访结局完整的7 897人纳入分析。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法获得人群膳食信息,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膳食模式,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队列人群不同膳食模式和CVD发生的HR值和95% CI  结果  研究对象基线年龄为(44.46±15.14)岁,累计随访55 698.80人年,中位随访时间6.58年,随访期间221人发生CVD,发病密度为3.97/1 000人年。因子分析确定了油盐模式、蛋白模式、甜食模式、谷蔬模式、水产品模式。调整其他因素后,与各模式的低水平组相比,高水平油盐模式(HR=1.44, 95%CI: 1.02~2.02,P < 0.05)、中水平甜食模式(HR=1.47, 95%CI: 1.04~2.06,P < 0.05)、高水平甜食模式(HR=1.66, 95%CI: 1.17~2.36,P < 0.05)与CVD的发生呈正相关。  结论  油盐膳食模式和甜食膳食模式增加人群CVD的发病风险,限制脂肪、盐及含糖食品的摄入可预防和控制CVD的发生。
成人颈围和腰围对糖尿病患病的联合效应
辛鹏, 江国虹, 李静, 李昌昆, 范莉莉, 郑文龙
2024, 28(2): 171-175.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2.007
摘要(192) HTML (71) PDF(23)
摘要:
  目的  探索成人颈围(neck circumference, NC)现状及其与糖尿病关系,并分析颈围和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对糖尿病患病风险的联合效应。  方法  根据中国成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营养监测方案,在天津市调查4 136名成人,收集其NC、WC数据,并采集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服用无水葡萄糖2 h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将男性成人NC < 37 cm或女性成人NC < 33 cm者划分为NC1组,其余为NC2组。分析调查人群NC的分布状况及不同NC分组的糖尿病患病率情况,用WC将人群分为WC正常、中心型肥胖前期、中心型肥胖组,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与NC对糖尿病患病率及患病风险的联合效应。  结果  调查人群平均NC为36.3 cm,男性平均NC高于女性,且与年龄呈正相关(β=0.271, t=3.452, P=0.001);NC2组糖尿病患病率为27.7%,高于NC1组的17.9%;在WC正常组和中心型肥胖组中,NC2组糖尿病患病率均高于NC1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WC正常组+NC1组相比,随着WC、NC的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其中中心型肥胖组+NC2组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最高(OR=2.939, 95%CI: 2.227~3.880, P<0.001)。  结论  天津市颈围较大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较高,WC和NC对糖尿病患病风险的联合效应较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NC与糖尿病患病的生物学机制,以便应用于大人群筛查达到早期发现、控制糖尿病的效果。
南京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代谢类型肥胖及血糖控制相关性分析
王琛琛, 许昊, 陈一佳, 周海茸, 孙倩男, 洪忻, 周楠
2024, 28(2): 176-18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2.008
摘要(249) HTML (68) PDF(30)
摘要:
  目的  探讨南京市社区不同肥胖和代谢类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布及血糖控制情况。  方法  2021年4―6月在南京市12个区,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招募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临床生化指标检测。根据代谢及肥胖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体重正常代谢正常(metabolically healthy and normal weight, MHNW)、体重正常代谢异常(metabolically unhealthy but normal weight, MUHNW)、代谢正常性肥胖(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e, MHO)和代谢异常性肥胖(metabolically abnormal obese, MAO)。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 389名,平均年龄为(65.14±7.71)岁,男性598名(43.05%)。其中MHNW者296名(21.31%),MUHNW者319名(22.97%),MHO者109名(7.85%),MAO者665名(47.87%)。年龄越大,发生MUHNW和MAO的比例越高;女性、糖尿病病程≥5年人群中MUHNW比例较高。调查对象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A1c, HbA1c)控制达标率分别为44.92%、48.8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AO者FPG控制未达标率是MHNW者的1.525倍(OR=1.525,95% CI:1.148~2.025,P=0.004);MAO者HbA1c控制未达标率是MHNW者的1.516倍(OR=1.516,95% CI:1.140~2.016,P=0.004)。  结论  南京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MUHNW和MAO较多,MAO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较差。应对不同肥胖亚群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分类干预,能够有效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广州市6~12岁儿童糖代谢异常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普迎琦, 桂曌环, 黄闪, 张羽珊, 陈亚军
2024, 28(2): 183-19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2.009
摘要(229) HTML (72) PDF(31)
摘要:
  目的  了解广州市6~12岁儿童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水平和糖代谢异常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广州市抽取5所小学共4 690名6~12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FPG检测。根据FPG值对儿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FPG≥7.0 mmol/L)、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6.1 mmol/L≤FPG<7.0 mmol/L)和糖代谢异常(FPG≥6.1 mmol/L)进行筛查。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儿童FPG和糖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  结果  广州市6~12岁儿童FPG平均水平为(5.16±0.34) mmol/L,糖代谢异常率、IFG和DM检出率分别为0.79%、0.64%和0.1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男童(β=0.161, 95% CI:0.089~0.135, P<0.001)、9~12岁儿童(9~<11岁: β=0.071, 95% CI:0.025~0.075, P<0.001; 11~12岁: β=0.090, 95% CI:0.056~0.126, P<0.001)、腹型肥胖儿童(β=0.042, 95%CI: 0.009~0.078, P=0.013)FPG水平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腹型肥胖(β=1.576, OR=4.838, 95% CI:2.200~10.638, P<0.001)、未每天吃早餐的儿童(β=1.158, OR=3.184, 95% CI:1.069~9.484, P=0.038)糖代谢异常风险较高。  结论  广州市6~12岁儿童糖代谢异常率偏低,腹型肥胖、未每天吃早餐是儿童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
江西省社区居民生理性衰老拐点年龄分析与判断研究
张朗朗, 熊俊熙, 刘勇, 杨善岚, 涂嘉欣, 黄河浪, 吴磊
2024, 28(2): 191-197.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2.010
摘要(195) HTML (73) PDF(20)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年龄居民生理衰老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拐点,为不同年龄段人群延缓衰老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江西省部分社区≥20岁5 106名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人体衰老度量表》(physiological-psychological-social three dimensional human aging scale, PPSHAS)测量样本人群的生理衰老度分值,通过局部加权回归(lo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LOESS)平滑曲线拟合样本人群的生理衰老变化曲线;根据生理衰老度评分结果将居民分为衰老组和未衰老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以确定生理衰老度拐点的截断值,并采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等系列指标评价其预测价值;对影响拐点的混杂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调整,用C指数验证拐点年龄对衰老度的预测价值。  结果  不同年龄段居民生理衰老度随年龄呈曲线升高;生命不同阶段的拐点年龄有4个,分别是38.2(AUC=0.586,P<0.01)、49.4(AUC=0.555,P<0.01)、68.9(AUC=0.545,P<0.01)和76.9岁(AUC=0.546,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控制混杂影响后,拐点年龄对生理衰老度变化具有预测价值,其中青年人C指数为0.694(P=0.03)、中年人C指数为0.601(P<0.01)、年轻老人C指数为0.658(P<0.01)、老年人C指数为0.627(P<0.01)。  结论  人体生理衰老的过程并非匀速,不同年龄段人群生理衰老均有拐点,且经模型验证均有显著性意义。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细胞起源亚型分类及预后
郝婷, 高倩, 郗彦凤, 关红卫, 王彤
2024, 28(2): 198-20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2.011
摘要(348) HTML (71) PDF(26)
摘要:
  目的  基因表达谱(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GEP)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细胞起源(cell-of-origin, COO)分类的金标准。本研究旨在建立一个基于GEP的简约模型来准确预测DLBCL的COO亚型并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GEO数据库中6个DLBCL数据集中的基因和临床数据,将其中1个数据集作为训练集,其余5个作为验证集。构建基于惩罚回归分析的变量重要性分析策略,识别最优变量子集,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最终用于COO分类的六基因模型,采用生存分析评估训练集和验证集预测的两种COO亚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结果  六基因模型在训练集预测效果较好[AUC(95% CI): 0.999(0.997~1.000),判别斜率及其95% CI为0.944(0.920~0. 966)],在验证集也表现出较好的效果[AUC及其95% CI波动范围从0.910(0.820~0.999)到1.000,判别斜率及其95% CI波动范围从0.506(0.350~0. 966)到0.927(0.841~0.987)]。预后模型显示,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6个基因预测的亚型均为风险预测因子(均P < 0.05)。  结论  六基因模型中的6个基因对DLBCL的分型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基于变量重要性的基因排序为基因功能和靶向药物的进—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亚型XBB的流行特征及其科学防控
邓洁, 刘民, 刘珏
2024, 28(2): 203-208.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2.012
摘要(182) HTML (59) PDF(21)
摘要: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仍处于全球大流行状态,Omicron变异株仍是全球优势株,在流行过程中不断进化和变异出现了许多新的亚型。XBB是由Omicron变异株BA.2.10.1和BA.2.75重组而成,于2022年8月在印度首次被发现,此后迅速传播并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及一些欧美国家的主要流行株,并演变出XBB.1、XBB.1.5等亚分支。与Omicron变异株其他亚型相比,XBB的免疫逃逸能力显著增强,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XBB感染所致的疾病严重程度与Omicron其他亚型有差异。建议加强病毒变异监测、开展重点人群疫苗加强针接种、加速疫苗和药物研发、开展多源监测动态评估风险,及时采取科学防控措施,减少XBB毒株的威胁。
膳食炎症指数与中老年人认知障碍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
王丽丽, 赵海峰
2024, 28(2): 209-214.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2.013
摘要(254) HTML (79) PDF(42)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膳食炎症指数(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 DII)与中老年人认知障碍发生风险的关系。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生物医学文献、PubMed、Science Direct、Springer、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6月20日发表的关于DII与中老年人认知障碍的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严格筛选。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Newcastle-Ottawa scale, NOS)量表及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量表评估筛选后的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4软件和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随机效应模型汇总OR值和95% CI  结果  共纳入7项研究,包含15 428名参与者。Meta分析显示,与最低位数DII相比,最高位数DII与中老年人认知障碍风险增加相关(OR=1.62,95% CI:1.27~2.05,P < 0.01),尤其是在使用食物频率问卷调查膳食数据(OR=1.46,95% CI:1.21~1.77,P=0.17)及计算能量调整后的DII的研究(OR=1.71,95% CI:1.26~2.33,P=0.07)中。  结论  与低DII饮食相比,高DII饮食可能与中老年人认知障碍的风险增加有关,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未来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短篇论著
Toll样受体2基因多态性与青海地区结核病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赵昌明, 王玉清, 黄秋丽, 王兴斌, 闫晓萍, 王玲, 刘旷怡, 李斌, 苏效东, 张亚欣, 杨得杰, 王兆芬
2024, 28(2): 215-22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2.014
摘要(208) HTML (74) PDF(18)
摘要:
  目的  研究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s-2, TLR 2)基因rs3804099、rs3804100位点的多态性与青海地区结核病的关系。  方法  收取青海省某医院219例结核病患者为病例组,236例同期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扩增rs3804099、rs3804100位点并鉴定基因型。  结果  TLR2基因rs3804099(χ2 =4.37, P=0.037)和rs3804100(χ2 =4.73, P=0.03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相关;在基因模型rs3804099(χ2 =5.23, P=0.022)、rs380410(χ2 =7.70, P=0.006)位点在杂合子模型中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s3804100位点在隐形模型中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 =4.92, P=0.027)。TLR2基因rs3804099(χ2 =4.24, P=0.040)和rs3804100(χ2 =5.19, P=0.023)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藏族人群结核病易感性相关,但未发现该位点与汉族人群结核病的发病相关。  结论  TLR2基因rs3804099、rs380410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青海地区藏族人群结核病的发病相关,CC基因型可能是结核病易感性的一个危险性因素。
无锡市Omicron毒株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相关持续症状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詹星雅, 刘娟, 冀斌, 沈元
2024, 28(2): 221-227.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2.015
摘要(178) HTML (66) PDF(13)
摘要:
  目的  探究Omicron毒株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感染)者康复后3~4个月存在相关持续症状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随访计划、减少感染后相关持续症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自编的躯体与精神神经症状量表、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PHQ-9)、压力知觉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 CPSS)、焦虑量表(generalis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 GAD-7)和自编的疾病污名化量表进行调查。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  结果  有50.7%的受访者在康复后3~4个月存在相关持续症状,共报告躯体与精神神经症状47种,疲劳乏力是最常见的躯体症状(50.5%),失眠是最常见的精神神经症状(24.3%),抑郁和焦虑均与躯体或精神神经症状伴随出现。女性(β=0.70,OR=2.01,95% CI: 1.04~3.86,P=0.037)、隔离期间存在临床症状(β=0.78,OR=2.17,95% CI: 1.13~4.20,P=0.021)、中高压力(β=1.68,OR=5.35,95% CI: 2.14~13.38,P<0.001)、严重污名化(β=1.03,OR=2.79,95% CI: 1.33~5.83,P=0.006)是新冠感染者出院3~4个月后存在持续症状的危险因素。  结论  部分新冠感染者康复后3~4个月时仍存在相关持续症状。重点关注可能出现相关持续症状的高风险人群,并同时在医疗保健和精神心理卫生方面给予支持。
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与生存质量的关系及自我效能的调节作用
于业波, 黄镇, 吴一波, 孙昕霙
2024, 28(2): 228-23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2.016
摘要(186) HTML (72) PDF(10)
摘要: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与生存质量的关联及自我效能在两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728人,采用8条目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和自编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收集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药物依从性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自我效能的调节作用。  结果  用药依从性好的患者仅125人(占17.2%)。与基线相比,随访9个月后生存质量的社会维度得分显著上升(t=-3.668, P=0.001)。基线用药依从性与基线生存质量总分(β=-0.161, P < 0.001)和第9个月生存质量总分(β=-0.148, P=0.002)负向相关。较高的自我效能会增强用药依从性与第9个月治疗维度生存质量(β=0.150, P=0.010)和总生存质量(β=0.110, P=0.044)间的关系。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与未来短期生存质量有显著关联;提高自我效能能够增强用药依从性对生存质量的正向影响,尤其是疾病治疗维度的生存质量。
台州市某社区≥45岁体检人群常见慢性健康问题及多病共存相关因素
梁欣悦, 陈潇潇, 王良友, 王婷婷, 汪剡灵, 谢亚莉, 林海江, 何纳
2024, 28(2): 233-24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2.017
摘要(258) HTML (78) PDF(24)
摘要:
  目的  了解台州市≥45岁体检人群常见慢性健康问题及多病共存现状及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21年1月至12月在台州市椒江区某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参加体检的≥45岁人群资料,采用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了解其常见慢性健康问题及危险因素分布现状,利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多病共存相关因素。  结果  共纳入13 020名研究对象,慢性健康问题总体检出率为93.07%,包括高血压(58.22%)、脂肪肝(41.31%)、肾功能异常(34.55%)、心电图异常(31.80%)、血脂异常(23.47%)、肝功能异常(20.60%)、糖尿病(13.45%)、贫血(10.43%), 研究对象5种健康危险因素为缺乏锻炼(77.26%)、饮食不均衡(71.27%)、中心性肥胖(55.98%)、吸烟(32.84%)和饮酒(32.28%)。71.87%的研究对象存在多病共存。高血压、脂肪肝、肾功能异常及血脂异常是多病共存主要组分。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每增长1岁(aOR=1.010, 95% CI: 1.006~1.014, P<0.001)、女性(aOR=1.396, 95% CI: 1.291~1.510, P<0.001)、健康危险因素聚集2种(aOR=1.169, 95% CI: 1.054~1.295, P=0.003)、健康危险因素聚集3种(aOR=1.561, 95% CI: 1.409~1.730, P<0.001)及健康危险因素聚集4种及以上(aOR=1.887, 95% CI: 1.668~2.134, P<0.001),均有可能导致多病共存风险增加。  结论  台州市≥45岁体检人群健康危险因素聚集情况普遍,多病共存居于较高水平。高龄、女性及多种健康危险因素可能增加多病共存风险,需要完善相关政策。
倾向性评分与疾病风险评分匹配对已测量混杂因素的控制效果评价
卢珍珍, 赵恩慧, 黄丽红
2024, 28(2): 241-248.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2.018
摘要(311) HTML (80) PDF(21)
摘要:
  目的  比较在组间倾向性评分(propensity score, PS)重叠较好和较差的场景下应用PS和疾病风险评分(disease risk score, DRS)进行1∶1匹配的效果,同时探索DRS匹配的最优卡钳值。  方法  设置不同的试验组样本量占比、结局事件发生率和PS重叠情况,模拟6种场景比较PS和DRS匹配前后的协变量均衡性和处理效应估计偏差,并进行实例分析。  结果  PS重叠较好的场景下,DRS重叠也较好,PS匹配优于DRS,PS匹配最优卡钳值为标准差的10%~20%,DRS匹配相对最优卡钳值为标准差的0.5%。在PS重叠较差的场景中,DRS重叠也变差,但DRS匹配优于PS,DRS匹配最优卡钳值为标准差的15%~20%。此外,PS和DRS匹配对协变量均衡性的改善效果与处理效应估计偏差相一致。  结论  当PS重叠较好时,优选PS匹配;当PS重叠较差时,可选DRS,其最优卡钳值为标准差的15%~20%。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匹配前后组间协变量均衡性指标的改善情况评价匹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