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
  • RCCSE 中国核心期刊(5/114,A+)
  • Scopus收录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 WHO 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期刊 (C)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JSTChina)收录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Irichsweb)收录期刊
  •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2019年)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9卷  第8期

公共卫生理论与教育
职业安全健康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穆敏, 王佳, 江丙友, 叶冬青, 袁亮
2025, 29(8): 869-874.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8.001
摘要(3) HTML (2) PDF(0)
摘要:
“健康中国,职业健康先行”。职业安全健康作为大健康领域极其重要的领域之一,贯穿于劳动者的职业生命全周期,创新“理工医”交叉融合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我国职业安全健康发展的新形势,也是服务于我国职业安全健康发展的新需求。打造“三线合一”和“三链交融”的职业安全健康人才培养路径,完善职业安全健康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职业安全健康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地图”,创新“四位一体”的职业安全健康复合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旨在为全国相关院校探索同类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论著
中老年HIV感染者肾功能损伤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吴艳洁, 汪剡灵, 化婷婷, 谢亚莉, 王婷婷, 沈伟伟, 王良友, 林海江, 何纳
2025, 29(8): 875-881.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8.002
摘要(3)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肾功能损伤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该人群肾功能损伤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基于台州市HIV与衰老研究(comparative HIV and aging research in Taizhou, CHART),纳入2022年1月―2024年7月基线调查时年龄为≥40岁的HIV感染者。根据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chronic kidney disease epidemiology collaboration, CKD-EPI)公式计算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并根据eGFR进行肾功能分级。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及肾功能损伤患病率,并采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肾功能损伤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692名中老年HIV感染者,其中男性527名(76.16%),女性165名(23.84%),平均年龄为56(49,64)岁。轻度肾功能损伤患病率为23.55%(163/692);中重度肾功能损伤患病率为3.61%(25/692);合计肾功能损伤患病率为27.17%(188/692)。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增长(55~<70岁:aOR=3.75, 95% CI: 2.37~5.91; ≥70岁:aOR=29.47, 95% CI: 15.02~57.82)、连续3个月服药种数≥2种(aOR=1.96, 95% CI: 1.15~3.35)、血脂异常(aOR=1.67, 95% CI: 1.12~2.48)与肾功能损伤呈正相关。此外,高尿酸血症也与肾功能损伤呈正相关,且关联性随损伤程度增加而增强。与血清尿酸水平正常者相比,患高尿酸血症的中老年HIV感染者发生轻度及以上肾功能损伤的风险更高(aOR=2.81, 95% CI: 1.62~4.88);而从肾功能正常或轻度损伤进展为中重度肾功能损伤的风险进一步增加(aOR=8.51, 95% CI: 3.44~21.07)。  结论  中老年HIV感染者肾功能损伤患病率较高,以轻度损伤为主。年龄增长、多重用药、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是肾功能损伤的影响因素。建议对中老年HIV感染者定期监测肾功能,通过早期筛查、合理用药和代谢调控等综合措施,降低肾脏损伤风险。
中国孕产妇流行性感冒疫苗接种健康素养水平及相关因素
曾繁煜, 杨凤云, 郑敏, 邱琇, 李芬, 易念华, 吴颖岚, 马袁英, 王磊, 李常惠, 顾春怡, 金龙妹, 钱序, 蒋泓
2025, 29(8): 882-888.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8.003
摘要(4) HTML (1) PDF(0)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国孕产妇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疫苗接种健康素养(简称疫苗素养)水平及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等比例抽样方法,于2024年1月17日―3月14日,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个地区的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调查。研究采用中文版疫苗接种健康素养量表(health literacy about vaccination in adulthood in Italian, HLVa-IT)以评估孕产妇功能性疫苗素养和互动性-批判性疫苗素养,每个量表以达到总分的80%作为具备该部分疫苗素养的标准。  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2 035份,功能性疫苗素养具备率为13.6%,互动性-批判性疫苗素养具备率为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人为非医务工作者的孕产妇流感疫苗功能性疫苗素养具备率较低(aOR=2.236, 95% CI: 1.628~3.071, P < 0.001);保险能覆盖孕产期接种流感疫苗的费用(aOR=0.665, 95% CI: 0.479~0.923, P=0.015)、家人支持孕产期接种流感疫苗(aOR=0.355, 95% CI: 0.251~0.502, P < 0.001)、非孕产期接种过流感疫苗(aOR=0.691, 95% CI: 0.524~0.911, P=0.009)、感觉孕产期健康状况变差(aOR=0.754, 95% CI: 0.576~0.988, P=0.041)的孕产妇流感疫苗功能性疫苗素养具备率较高。本人为非医务工作者(aOR=1.929, 95% CI: 1.121~3.318, P=0.018)、医生未介绍过孕产期接种流感疫苗信息(aOR=1.821, 95% CI: 1.070~3.098, P=0.027)的孕产妇流感疫苗互动性-批判性疫苗素养具备率较低;保险能覆盖孕产期接种流感疫苗的费用(aOR=0.537, 95% CI: 0.313~0.923, P=0.024)、家人支持孕产期接种流感疫苗(aOR=0.193, 95% CI: 0.114~0.328, P < 0.001)、非孕产期接种过流感疫苗(aOR=0.505, 95% CI: 0.306~0.832, P=0.007)的孕产妇流感疫苗互动性-批判性疫苗素养具备率较高。  结论  我国孕产妇流感疫苗接种素养水平总体较低,获取疫苗信息和使用疫苗的能力有待提高。
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泊松回归模型的云南省布鲁氏菌病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乐乐, 李柯, 袁睿, 王鹏, 杨向东, 于彬彬, 张志杰
2025, 29(8): 889-89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8.004
摘要(5) HTML (1) PDF(2)
摘要:
  目的  分析云南省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发病的影响因素,揭示各影响因素作用效应的空间异质性,为不同地区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22年云南省129个县区布病的发病和相关影响因素数据,分析布病发病率的空间自相关性。比较广义线性泊松模型、地理加权泊松回归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泊松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基于最优模型分析布病发病影响因素。  结果  2022年云南省布病发病数为1 015例,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布病发病存在空间相关性。多尺度地理加权泊松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最高[百分比偏差解释(percent deviance explained, D2)=0.77, 修正赤池信息准则(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 corrected, AICc)=718.27, 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9.79],模型结果显示羊存栏量(β=0.13~1.49)、牛存栏量(β=-0.28~0.72)、猪存栏量(β=0.23~0.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β=-0.66~1.29)、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比(β=-0.83~0.47)、草地面积(β=-0.69~1.66)和年降水量(β=-1.31~0.40)在全局或局部地区对布病发病有影响。不同因素的作用效应在云南省不同地区存在异质性。  结论  多尺度地理加权泊松回归模型在处理回归关系的空间异质性上表现更好,也更适用于云南省布病发病影响因素的探讨。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对布病发病有影响,且作用效应存在空间差异,提示云南省不同地区在制定或改进防控措施时应因地制宜。
中老年人中高强度体力活动轨迹与认知功能的前瞻性关系
唐路路, 于晓丽, 迟春薇, 邱昌翠, 王力, 朱晓萍
2025, 29(8): 894-899.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8.005
摘要(3) HTML (1) PDF(0)
摘要:
  目的  探索中国社区中老年人中高强度体力活动轨迹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  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2011―2018年数据,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个人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健康相关行为信息。采用组基轨迹模型中的删失正态模型识别中高强度体力活动轨迹并分组,采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中高强度体力活动轨迹与认知功能的关联。  结果  纳入4 989名≥45岁的中老年人,中位随访7.0年,识别出低水平-波动组(55.42%)和高水平-下降组(44.58%)2个轨迹组。与低水平-波动组相比,高水平-下降组的认知功能下降速度减缓(β=0.11, 95% CI: 0.07~0.16, P < 0.001)。在高水平-下降组中,与文盲学历相比,小学学历者认知功能下降速度减慢(β=0.17, 95% CI: 0.10~0.23, P=0.023)。  结论  识别出2组中老年人中高强度体力活动轨迹,结果提示长期保持较高水平体力活动有助于延缓认知功能的下降,尤其在学历较低的人群中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老年人睡眠时长与衰弱程度的关联研究
叶梓怡, 杜雨珊, 朱小涵, 何杏, 郭超
2025, 29(8): 900-905.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8.006
摘要(3) HTML (0) PDF(0)
摘要:
  目的  探究老年人睡眠时长与不同衰弱程度的关联。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不同睡眠时长的暴露与中国老年人衰弱程度的关联。  结果  纳入的8 555名老年人中,衰弱前和衰弱的现患率分别为34.21%和27.64%。调整控制变量后,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夜间睡眠>4~<5 h与老年人衰弱前及衰弱均相关(均P<0.05)。夜间睡眠≥9 h与衰弱相关(OR=1.80, 95% CI: 1.39~2.34),但与衰弱前无统计学意义。此外,与午间睡眠1~<1.5 h的老年人相比,午间睡眠≥2.5 h与老年人衰弱前相关(OR=1.63, 95% CI: 1.16~2.29)。与总睡眠时长7~<8 h的老年人相比,总睡眠时长>5~<6 h与老年人衰弱前和衰弱均相关(均P<0.05),且总睡眠时长≥10 h与老年人衰弱相关(OR=1.64, 95% CI: 1.28~2.10)。  结论  睡眠时长过长或过短均与老年人整个衰弱程度相关。应向老年人普及科学的夜间睡眠和午间睡眠时长,以预防衰弱前和衰弱的发生。
农村中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因素的多水平模型分析
毕圣贤, 王倩文, 杨琪娇, 彭馨怡, 陈迎春
2025, 29(8): 906-91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8.007
摘要(3) HTML (1)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农村中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筛选2011―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5轮调查中5 927名农村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三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时间、个体与地区因素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结果  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差异为主导,标准差(s)为1.481,同时地区层面也呈现聚集性(s=0.444, P < 0.001)。2018年(OR=3.755, 95% CI: 3.131~4.502)、2020年(OR=1.279, 95% CI: 1.040~1.572)的认知功能障碍高于2011年。男性(OR=0.432, 95% CI: 0.375~0.496)、低龄老年(OR=0.481, 95% CI: 0.431~0.536)、高龄老年(OR=0.252, 95% CI: 0.203~0.312)、参加社交活动(OR=0.597, 95% CI: 0.548~0.650)、全年日照时数(OR=0.809, 95% CI: 0.702~0.933)与认知功能障碍低风险相关;小学教育水平(OR=10.842, 95% CI: 2.119~55.490)、离婚/丧偶/未婚(OR=1.551, 95% CI: 1.333~1.803)、无养老保险(OR=2.126, 95% CI: 1.495~3.025)、无医疗保险(OR=1.528, 95% CI: 1.011~2.310)、不经常与子女交流(OR=1.440, 95% CI: 1.130~1.836)、失眠(OR=1.124, 95% CI: 1.010~1.250)、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受损(OR=1.691, 95% CI: 1.531~1.868)、疼痛感(OR=1.179, 95% CI: 1.073~1.296)、抑郁(OR=1.201, 95% CI: 1.099~1.313)与认知功能障碍高风险相关。  结论  农村中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受时间、个体和地区层面因素的多重影响,应从个体层面的健康行为、教育水平和社会保障等因素入手,并结合社区层面的社交活动和心理健康服务,以及政策层面的资源配置进行综合干预。
1990―2021年中国归因于空气污染的气管、支气管和肺癌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
丁蕾, 王兴华, 梁雅丽, 朱玉
2025, 29(8): 913-921.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8.008
摘要(2)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1990―2021年中国因空气污染导致的气管、支气管和肺癌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和优化预防及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数据库中提取1990―2021年中国因空气污染导致的气管、支气管和肺癌死亡及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数据,采用Joinpoint 5.0.2软件对死亡人数、年龄标化死亡率(age-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 ASMR)和年龄标化DALYs率(age-standardized DALYs rate, ASDR)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运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对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进行探讨;构建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2022―2036年ASMR和ASDR的变化趋势。  结果  1990―2021年,中国因空气污染导致的气管、支气管和肺癌死亡人数从10.847万人增长至21.137万人[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2.140%, P<0.001];ASMR从13.558/10万下降至10.106/10万(AAPC=-0.972%, P<0.001);ASDR从336.299/10万下降至226.502/10万(AAPC=-1.299%, P<0.001)。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揭示了不同年龄组、时期和出生队列人群的结局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2022―2036年,总人群和男性的ASMR和ASDR呈持续下降趋势,而女性则相反。  结论  2004年后中国全人群空气污染归因的气管、支气管和肺癌的ASMR和ASDR呈下降趋势,但预测模型提示女性指标可能会出现上升。应进一步加强空气污染治理并实施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提高对女性的关注。
2021―2024年安徽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变化趋势及与医疗自付费用的关联
谢建嵘, 符院生, 许德, 王志敏, 夏元睿, 范引光
2025, 29(8): 922-929.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8.009
摘要(1) HTML (0)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2021―2024年安徽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变化趋势及与医疗自付费用的关联,为优化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简单随机与人口规模大小成比例抽样(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 PPS)相结合的抽样方法,于2021―2024年对安徽省15~69岁常住居民进行健康素养调查。剔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素养水平与医疗自付费用的关联。  结果  2021―2024年安徽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27.31%、29.06%、31.09%和32.55%,呈逐年上升趋势(趋势χ2 =114.576, 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控制混杂变量后,与不具备健康素养组相比,具备健康素养组(OR=0.90, 95% CI: 0.86~0.96)医疗自付费用水平较低,健康素养水平与医疗自付费用呈负相关。在健康素养的不同维度中,3个方面的健康素养与医疗自付费用均呈负相关(均P < 0.05);6类健康问题素养中科学健康观、基本医疗和健康信息与医疗自付费用呈负相关(均P < 0.05)。  结论  2021―2024年安徽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但较发达省份仍存差距;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影响医疗自付费用的关键因素,健康素养不足常伴有较高的医疗负担。
1990―2021年中国20岁以下人群3种非故意伤害流行趋势分析及预测研究
周济誉, 王仕鸿, 汪永杰, 陈浩, 陈灿劲, 张之怡, 张泽武, 孔丹莉, 丁元林
2025, 29(8): 930-936.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8.010
摘要(2) HTML (1)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3种非故意伤害的发生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率情况,并预测2022―2032年疾病负担情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GBD)数据库,收集1990―2021年中国20岁以下人群跌倒、溺水和火灾、高温和高温物体伤害(fire, heat, hot objects injury, FHHI)3种非故意伤害的发生率、死亡率和DALYs率,利用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EAPC)分析3种非故意伤害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 ARIMA)预测2022―2032年上述3种非故意伤害的发生率、死亡率和DALYs率。  结果  1990―2021年中国20岁以下人群跌倒和FHHI发生率有下降,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EAPC分别为-0.80%、-0.20%, P>0.05),溺水发生率呈下降趋势(EAPC=-4.30%, P < 0.05);3种非故意伤害的死亡率和DALYs率均呈下降趋势(死亡率EAPC分别为-3.44%、-5.92%、-7.60%, P < 0.05;DALYs率EAPC分别为-3.15%、-6.01%、-7.32%, P < 0.05)。2021年男性3种非故意伤害的发生率、死亡率和DALYs率均高于女性。15~<20岁年龄组跌倒和FHHI发生率最高,而10~<15岁年龄组溺水发生率最高。ARIMA预测结果显示,2022―2032年跌倒和溺水发生率均呈下降趋势,而FHHI发生率将呈上升趋势,预计2032年上述3种非故意伤害的发生率分别为1 968.51/10万、15.87/10万和80.29/10万;预测2022―2032年3种非故意伤害死亡率和DALYs率呈下降趋势,到2032年3种非故意伤害死亡率分别为0.31/10万、-2.18/10万和-0.68/10万;DALYs率分别为68.91/10万、-368.03/10万和-55.68/10万。  结论  2022―2032年我国20岁以下人群FHHI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余2种非故意伤害发生率呈下降趋势,3种非故意伤害死亡率和DALYs率也呈下降趋势,提示应加强对青少年儿童防火方面的重视,加强安全教育,保护青少年及儿童的生命健康。
2005―2021年山东省细菌性痢疾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舒姿, 张吉玉, 代炳芹, 韩扬, 张艺馨, 孙成玺
2025, 29(8): 937-94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8.011
摘要(1) HTML (0)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山东省细菌性痢疾的时空特征,探讨气象、人口、经济、卫生、自然环境等因素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05―2021年山东省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数据、气象数据和社会环境数据,应用贝叶斯时空模型分析细菌性痢疾的时空特征,识别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05―2021年山东省细菌性痢疾累计发病145 644例。2005―2021年山东省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风险总体呈下降趋势,高风险期出现在每年6―9月,威海市、淄博市、烟台市、济南市和潍坊市为细菌性痢疾发病的热点区。细菌性痢疾的发病与月平均气温(RR=1.030, 95% CI: 1.025~1.034)、月降水量(RR=1.001, 95% CI: 1.001~1.001)、人口自然增长率(RR=1.005, 95% CI: 1.002~1.00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RR=0.999, 95% CI: 0.999~0.99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RR=0.987, 95% CI: 0.980~0.994)、卫生技术人员数(RR=0.999, 95% CI: 0.999~0.99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RR=0.993, 95% CI: 0.992~0.995)有关。  结论  细菌性痢疾的发病与气象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相关,应加强高风险区细菌性痢疾的防控,在流行期及时做好健康提示和疫情处置准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前后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
王笑笑, 杜立燕, 林红, 陈丽娜, 张英奎
2025, 29(8): 943-948.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8.012
摘要(1) HTML (0)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疫情前后,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河北省2017―2023年新生儿出生监测数据,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2017―2019年为疫情前,2020―2022年为疫情期间,2023年为疫情后,对比3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新生儿体重的危险因素。  结果  新冠疫情后河北省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 287.06±504.97)g,较疫情流行前(3 351.86±493.70)g有所降低;低体重儿发生率也由疫情前的3.77%(5 279/140 147)上升至4.99%(1 135/22 755),巨大儿发生率由疫情前的9.00%(12 618/140 147)下降至6.84%(1 556/22 755)。校正其他因素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新冠疫情后低体重发生率是疫情前的1.163倍(OR=1.163, 95% CI:1.061~1.275),其中足月低体重发生率是疫情前的1.248(OR=1.248, 95% CI:1.104~1.412),早产低体重发生率是疫情前的1.246倍(OR=1.246, 95% CI:1.150~1.350),新冠疫情流行期间对早产低体重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冠疫情、高龄、受教育程度低、产检次数不足、女婴、分娩医院等级高、妊娠并发症是低体重的危险因素,其中三级医院早产低体重率高于一级和二级医院。  结论  新冠疫情流行后河北省新生儿出生体重较疫情前有所下降,低体重儿发生率较疫情前增加。应识别高危人群,加强产前检查和孕期保健,减少低体重的发生。
基于全球视角的中国HIV/AIDS合并耐药结核疾病负担及趋势分析
陈晨, 付晗, 刘宇龙, 陈诗奇, 王飞, 刘如如, 张祎玮, 王欣
2025, 29(8): 949-955.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8.013
摘要(1) HTML (0)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1995―2021年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导致的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简称HIV/AIDS)合并耐药结核[包括耐多药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和广泛耐药结核(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XDR-TB)]的疾病负担及趋势变化,为优化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数据库提取年龄标化发病率(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 ASIR)及年龄标化死亡率(age-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 ASMR)指标,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发病率、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分析转折点。  结果  1995―2021年,中国HIV/AIDS MDR-TB的ASIR和ASMR分别从1.40/万和0.33/万降至0.61/万和0.16/万,总体负担下降,但2015年后回升。HIV/AIDS XDR-TB的ASIR和ASMR虽低但呈增长趋势[AAPC分别为5.83%(t=15.12,P < 0.05)、6.38%(t=9.96,P < 0.05)]。女性HIV/AIDS MDR-TB和XDR-TB的ASIR、ASMR降幅高于男性;HIV/AIDS MDR-TB中5~<15岁年龄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上升,HIV/AIDS XDR-TB各年龄组均上升。  结论  中国需构建HIV/AIDS耐药结核病的精准防控体系,重点加强对男性和青少年的筛查,普及快速诊断技术并规范用药管理。
方法学
基于中国人群健康增龄研究队列的多组学数据融合进展
刘鲁笛, 何佳林, 叶炳琪, 杨嘉璐, 夏敏, 柳雁
2025, 29(8): 956-96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8.014
摘要(1) HTML (0) PDF(0)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从分子层面评估增龄过程中机体的动态变化,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对于减轻老年人口疾病负担、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国家较早地开展了专业性、多样化的衰老和老年健康研究项目,并建立多个大型人群纵向队列。我国也相继开展多个健康老龄化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增龄健康相关数据。但国内相关研究仍存在共享性不足、样本资源库的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缺乏全面且高精度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标准化多组学数据库。通过中国人群健康增龄研究队列的多组学数据融合,将推动全国代表性队列的多组学数据融合和清洗,为我国大型人群队列研究中数据融合规范的制定提供借鉴。
综述
以家庭为中心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模式与干预研究进展
郭志冉, 张悦, 周亚冠, 徐小林
2025, 29(8): 961-967.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8.015
摘要(3) HTML (0) PDF(0)
摘要: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慢性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慢性病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家庭作为慢性病患者最直接的支持系统,在提供日常照护及情感支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慢性病管理作为一种健康管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综述现有研究中以家庭为中心的慢性病管理理论及干预研究的科学证据,旨在为我国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慢性病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短篇论著
社会经济特征在性别与中老年群体衰弱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崔珑严, 张东献
2025, 29(8): 968-97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8.016
摘要(0) HTML (1) PDF(0)
摘要:
  目的  探究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在性别与衰弱间的中介效应,为预防衰弱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45岁受访者数据,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特征个体的衰弱检出情况,采用Bootstrap法的中介效应模型验证SES在性别与衰弱关系中的作用。  结果  ≥45岁中老年群体衰弱检出率为34.70%,且女性(37.59%)高于男性(30.57%)(χ2=34.672, P < 0.001)。控制年龄、婚姻状况、居住地后,女性衰弱风险高于男性(OR=1.318, 95% CI: 1.181~1.470, P < 0.001);女性SES水平低于男性(β=-1.282, P < 0.001);SES与衰弱呈负相关(OR=0.928, 95% CI: 0.916~0.948, P < 0.001)。Bootstrap法检验结果表明,SES对衰弱的间接效应(natural indirect effect, NIE)为0.056(95% CI: 0.040~0.073, P < 0.001),占总效应的25.5%。  结论  我国中老年群体衰弱问题严峻,SES在性别与衰弱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衰弱防治策略应重视不同SES梯度下的性别差异。
不健康生活方式在童年不良经历与共病关联中的中介效应
冯红曼, 许向辉, 刘明月, 陈新洋, 李小明
2025, 29(8): 974-981.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8.017
摘要(2)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童年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对中老年人共病患病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不健康生活方式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方法  选取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队列中的7 513名年龄≥45岁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和性别等基本资料、ACEs情况、不健康生活方式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资料。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的中老年人共病患病情况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ACEs和不健康生活方式对中老年人共病患病的影响,采用Bootstrap程序检验中介效应。  结果  7 513名研究对象共病患病率为36.34%(95% CI: 35.25%~37.44%)。多因素分析显示,每增加1种ACEs,中老年人共病患病风险增加10.4%(95% CI: 1.058~1.152);与经历1种ACEs的中老年人相比,经历3种和≥4种ACEs的中老年人共病患病风险分别增加38.3%(95% CI: 1.023~1.870)和43.2%(95% CI: 1.065~1.926);每增加1种不健康生活方式,中老年人共病患病风险增加14.4%(95% CI: 1.077~1.216)。与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中老年人相比,存在≥4种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中老年人共病患病风险增加99.1%(95% CI: 1.365~2.903)。中介效应分析发现,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中介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ACEs与中老年人共病患病呈正相关,尚未发现不健康生活方式在中老年人ACEs和共病关联中起中介作用。
2012―2021年中国艾滋病时空分布特征及聚集性研究
王超艺, 张椿卉, 张译予, 杨靖涵, 孔雨佳, 石福艳, 王素珍
2025, 29(8): 982-987.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8.018
摘要(1) HTML (1)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2012―2021年中国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时空分布规律及聚集区域,为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从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等获取2012―2021年中国艾滋病发病数据和人口学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时空扫描法和标准差椭圆(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SDE)法分别研究疾病流行趋势、空间和时空特征、发病区域特征等。  结果  2012―2019年中国AID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PC)为7.62%, 95% CI:6.52%~9.92%, P < 0.001)],2019―2021年出现下降(APC=-7.64%, 95% CI:-14.12%~-0.74%, P=0.030)。全局自相关分析中莫兰指数(Moran′s I)从2012年的0.240增至2021年的0.414,存在空间正自相关性且不断增强。局部自相关分析中,贵州省、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一直是“高-高”聚集模式,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则是“低-低”聚集模式,河南省和四川省等地区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热点分析表明贵州省等地形成热点集群,同时呈现扩散趋势。时空扫描揭示了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疫情重点区域,SDE法提示发病重心由四川省和重庆市向东南方向转移。  结论  研究揭示了中国AIDS疫情特征,防控工作应据此精准配置资源,强化重点区域防控和疫情监测。
门诊血液透析感染事件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白易, 马茹, 邵红琳, 苏春燕, 王少利, 赵心田, 袁晓宁, 邢燕, 张会芝
2025, 29(8): 988-99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8.019
摘要(1)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为满足精准防控需求,开发并应用门诊血液透析感染事件(dialysis event, DE)监测系统,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对门诊血液透析相关感染的风险监控、实时预警和数据驱动决策。  方法  围绕监测技术要点及原则,构建监测系统,并依托自主研发的信息化监测系统,于2024年对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血液透析患者开展为期1年的主动监测,针对DE发生率、血液透析相关感染发生率、系统预测性能等主要指标进行描述。  结果  建立了门诊DE监测系统,2024年利用该系统共监测到587名血液透析患者,累计完成40 253例次透析治疗。经临床确认,累计发生DE 423例次,DE发生率为1.05%;发生血液透析相关感染1例,相关感染发生率为0.17%。上述研究结果与同步开展的传统监测结果一致,与传统方法相比,主动监测系统的及时性和主动报告率分别提高了57.97%和21.40%。  结论  门诊DE监测系统作为标准化监测工具,对推动门诊血液透析感染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其生成的连续监测数据不仅为建立感染基线数据提供技术支撑,还为进一步提升门诊DE监测与防控水平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