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
  • RCCSE 中国核心期刊(5/114,A+)
  • Scopus收录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 WHO 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期刊 (C)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JSTChina)收录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Irichsweb)收录期刊
  •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2019年)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25卷  第5期

述评
对比改革开放30年学龄儿童膳食变化  推动营养改善深入发展
张倩, 赵文华
2021, 25(5): 497-499.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01
摘要(604) HTML (246) PDF(92)
摘要:
6~17岁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充足合理的膳食营养是保证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此外,该时期培养的良好饮食行为习惯也会让儿童一生受益。1982年至201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时期,分析这一段时期中国学龄儿童膳食营养的变化,对于新时代国家制定儿童营养改善相关政策,促进中国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加强儿童营养与健康研究  推动儿童期肥胖防控
张文婷, 刘丹, 毛琛, 杨杏芬
2021, 25(5): 500-50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02
摘要(858) HTML (315) PDF(77)
摘要:
在过去的30年中,全球儿童青少年肥胖症患病率大大增加,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均呈蔓延趋势,而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数量在全世界排首位。儿童期超重肥胖会增加成年期心脑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肌肉骨骼疾患和过早死亡等风险,同时还会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儿童肥胖影响因素众多,而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不合理、含糖饮料摄入过量等不良膳食结构导致的营养不平衡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控制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进一步加强儿童营养与健康研究刻不容缓。
营养与健康监测
1982年与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膳食烹调油摄入比较分析
王宏亮, 徐培培, 曹薇, 甘倩, 许娟, 王璐璐, 杨媞媞, 李荔, 潘慧, 胡小琪, 何宇纳, 王玉英, 张倩, 赵文华
2021, 25(5): 504-508.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03
摘要(613) HTML (257) PDF(71)
摘要:
  目的  分析1982年和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以下简称“学龄儿童”)膳食烹调油摄入状况及变化。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1982年全国营养调查和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研究对象为学龄儿童。两次调查均采用称重记账法调查家庭烹调油总摄入量,根据每个儿童的标准人日数占家庭总标准人日数的比例,计算学龄儿童平均烹调油摄入量。  结果  1982年和2012年学龄儿童平均每日烹调油总摄入量分别为7.22 g和31.67 g;1982年学龄儿童平均每日植物油和动物油的摄入量分别为4.87 g和2.35 g,2012年分别为28.10 g和3.57 g。与1982年相比,2012年平均每日烹调油总摄入量增加了24.45 g;1982年有4.31%的学龄儿童烹调油摄入量超过30 g,2012年超过30 g的比例达37.81%。  结论  1982—2012年中国学龄儿童平均每日膳食烹调油摄入量呈增加趋势,2012年烹调油摄入水平较高,有近40%的学龄儿童超过30 g。建议“三减三健”行动进一步加强对儿童的关注,并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儿童烹调油的使用量。
1982年与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蔬菜水果摄入比较
许娟, 王璐璐, 杨媞媞, 徐培培, 李荔, 曹薇, 甘倩, 潘慧, 王宏亮, 胡小琪, 何宇纳, 司向, 赵文华, 张倩
2021, 25(5): 509-514.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04
摘要(648) HTML (405) PDF(62)
摘要:
  目的  分析1982年与2012年我国6~17岁儿童蔬菜水果摄入量及其变化特征。  方法  以1982年全国营养调查18 237名与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的5 819名6~17岁儿童为对象,分别用称重记账法与3 d 24 h膳食调查法收集儿童食物摄入情况,分析并比较两个年份学龄儿童的蔬菜与水果摄入量及达到WHO推荐摄入量的情况。  结果  学龄儿童蔬菜摄入量从1982年的300.4 g下降到2012年的185.8 g(Z=45.9, P<0.001);学龄儿童水果摄入量由1982年的28.2 g增加到2012年的45.9 g(Z=36.8, P<0.001)。学龄儿童蔬菜水果总摄入量达到WHO推荐量80%及以上的比例由1982年的42.2%下降到2012年的21.6%(χ2 =809.9, P<0.001)。1982年和2012年,男生蔬菜摄入量均高于女生,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水果摄入量均为城市儿童高于农村儿童。  结论  2012年与1982年相比,我国6~17岁儿童蔬菜摄入量下降较多,水果摄入量有所增加,2012年与1982年儿童蔬菜与水果摄入量均不足,建议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儿童蔬菜与水果的消费,促进其健康成长。
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宏量营养素摄入与中心性肥胖的关系
梁芬, 南颖, 宋玮琦, 王劲东, 孙宇, 张文婷, 刘丹, 毛琛
2021, 25(5): 515-520, 546.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05
摘要(824) HTML (382) PDF(100)
摘要:
  目的  探讨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比对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对象为1997—2011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6轮调查中膳食及腰围数据完整的7~17岁的儿童青少年。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研究标准判定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与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的关系。  结果  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脂肪供能比 < 25%组相比,≥30%组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风险(OR=1.29, 95% CI: 1.12~1.48);与蛋白质供能比 < 10%组相比,≥15%组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风险(OR=1.47, 95% CI: 1.19~1.82);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 55%组相比,55%~ < 65%组(OR=0.75, 95% CI: 0.64~0.87)与≥65%组(OR=0.68, 95% CI: 0.58~0.80)都降低了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风险。男生蛋白质供能比≥15%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的风险与女生相比更大(OR=1.78, 95% CI: 1.31~2.41, 交互作用P=0.012)。   结论  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中,脂肪和蛋白质供能比越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越低会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发生风险。
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宏量营养素摄入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宋玮琦, 南颖, 孙宇, 王劲东, 梁芬, 张文婷, 刘丹, 毛琛
2021, 25(5): 521-527.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06
摘要(627) HTML (324) PDF(83)
摘要:
  目的  探讨7~17岁儿童青少年宏量营养素摄入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方法  1997—2011年基于“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6轮调查数据,纳入膳食及BMI数据完整的7~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依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标准判定超重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摄入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6 360名研究对象,其中7~<12岁儿童青少年3 529人(55.5%),男生3 360人(52.8%),超重肥胖1 060人(16.7%)。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脂肪供能比 < 25%组相比,≥30%组增加20%肥胖风险(OR=1.20, 95% CI:1.03~1.41, P=0.023);与蛋白质供能比 < 10%组相比,≥15%组增加61%肥胖风险(OR=1.61, 95% CI:1.25~2.04, P < 0.001);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 55%组相比,55%~ < 65%组降低20%肥胖风险(OR=0.80, 95% CI:0.68~0.95, P=0.011),≥65%组降低21%肥胖风险(OR=0.79, 95% CI:0.66~0.94, P=0.010);脂肪及蛋白质供能比越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越低,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越高(P < 0.05);男生摄入过量蛋白质更可能发生肥胖(P=0.034)。  结论  儿童青少年摄入过量脂肪和蛋白质可增加超重肥胖发生风险。
1982年与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膳食能量摄入及营养素来源比较
杨媞媞, 张倩, 王璐璐, 徐培培, 甘倩, 曹薇, 李荔, 许娟, 胡小琪, 何宇纳, 王玉英, 王宏亮, 潘慧, 赵文华
2021, 25(5): 528-533, 54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07
摘要(626) HTML (482) PDF(64)
摘要:
  目的  了解1982年与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膳食能量摄入和能量的营养素来源及变化特征。  方法  分析1982年全国营养调查和2010—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简称“2012年营养调查”)中参加膳食调查的6~17岁儿童的膳食摄入情况。1982年的膳食信息连续5 d采用家庭食物称重记账法收集,2012年的膳食信息连续3 d采用24 h膳食回顾与3 d家庭油、盐、调味品称重相结合方法收集。  结果  从1982年到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膳食能量日平均摄入量由(2 216.5±19.0)kcal/d下降至(1 766.4±30.6)kcal/d(t=45.05, P<0.001);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3.7±0.4)%下降至(55.5±0.6)%(t=102.10, P<0.001);蛋白质供能比由(10.8±0.1)%增加至(12.3±0.2)%(t=-33.40, P<0.001);脂肪供能比由(15.2±0.3)%增加至(33.2±0.5)%(t=-105.22, P<0.001)。脂肪供能比超过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上限(30%)的6~17岁儿童比例由1982年的6.1%增加至2012年的59.8%。  结论  2012年和1982年相比中国6~17岁儿童膳食能量摄入水平下降,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例发生变化,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增加。应充分利用政策支持,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力量广泛开展营养宣传教育,引导6~17岁儿童合理饮食,调整城乡6~17岁儿童饮食结构。
1997—2011年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与中心性肥胖的关系
王劲东, 孙宇, 宋玮琦, 梁芬, 南颖, 张文婷, 刘丹, 胡贵方, 毛琛
2021, 25(5): 534-54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08
摘要(696) HTML (424) PDF(78)
摘要:
  目的  探讨含糖饮料摄入与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的关系。  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公开数据库中1997—2011年的横断面调查数据,分析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与中心性肥胖的关系。根据腰围划分为正常组和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组,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含糖饮料对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的影响。  结果  1 916名7~17岁儿童青少年中,含糖饮料摄入频率≥3次/周、1~2次/周、1~3次/月和<1次/月分别为389人(20.3%)、712人(37.2%)、563人(29.4%)和252人(13.2%)。共计731例(38.2%)发生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摄入含糖饮料<1次/月组相比,≥3次/周组增加68.0%的肥胖风险(95% CI:1.194~2.346,P=0.003);年龄、性别对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和中心性肥胖的关系无统计学影响。  结论  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增高会增加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发生风险。
1982年与2012年中国6~17岁学龄儿童膳食维生素A的摄入比较
甘倩, 王璐璐, 徐培培, 杨媞媞, 曹薇, 王宏亮, 许娟, 李荔, 胡小琪, 司向, 赵文华, 张倩
2021, 25(5): 541-546.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09
摘要(648) HTML (326) PDF(46)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6~17岁学龄儿童(以下简称学龄儿童)膳食维生素A、视黄醇和胡萝卜素摄入水平,为促进儿童营养改善和健康成长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通过分析1982年全国营养调查和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的膳食调查数据,计算学龄儿童每人每天各种食物及调味品摄入量。根据1982年与2012年的食物成分表,分别计算动物性食物来源的视黄醇和植物性食物来源的胡萝卜素摄入量,并将二者折合计算维生素A总量,与维生素A的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 RNI)进行比较。  结果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维生素A摄入总量(μg RAE)从1982年的(333.3±15.9)μg RAE下降到2012年的(215.3±9.5)μg RAE(F=61.95, P < 0.001);其中,视黄醇摄入量从(28.4 ±2.0)μg增加到(107.6±4.8) μg(F=225.36, P < 0.001),胡萝卜素摄入量从(3 673.9±217.3)μg下降到(1 297.4±82.0)μg(F=214.98, P < 0.001)。1982年儿童膳食维生素A摄入总量为农村高于城市(F=5.28, P=0.022),2012年则为城市高于农村(F=14.85, P < 0.001)。2012年仅有四分之一的儿童膳食维生素A摄入量达到80%RNI以上。  结论  1982—2012年中国学龄儿童膳食维生素A摄入水平整体有所下降,动物性食物贡献率有所增加,植物性食物贡献率大幅度降低。建议加强膳食指导,丰富农村儿童食物供应的种类,改善儿童的维生素A营养状况。
论著
中国成人血清尿酸在脂肪摄入水平对肾功能损伤影响间的中介效应
郑涵, 田璐, 李岩志, 贾崇奇
2021, 25(5): 547-551.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10
摘要(445) HTML (284) PDF(53)
摘要:
  目的  探究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 SUA)在脂肪摄入水平与肾功能损伤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方法  对来自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CHNS)的8 187名具有完整血液检测信息的成人进行分析。肾功能损伤定义为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60 ml/(min/1.73m2)。通过计算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摄入量的百分比来评估脂肪摄入水平。使用基于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ive cubic spline, RCS)探究脂肪摄入水平与肾功能损伤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Karlson-Holm-Breen分解方法中的Logistic回归进行中介分析。  结果  脂肪摄入水平与肾功能损伤呈线性正相关(β=0.015, 95% CI: 0.007~0.023, P < 0.001)。SUA的中介作用占脂肪摄入水平对肾功能损伤总效应的13.33%(P=0.014)。  结论  在中国成年人中,脂肪摄入水平增加可能会增加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其可能通过引起SUA水平升高而导致肾脏损害的发生。
膳食模式、社会经济地位对心血管病10年风险的联合影响
陈阳阳, 那晓娜, 马晓川, 花语蒙, 朱珠, 周桂荣, 刘爱萍
2021, 25(5): 552-558, 588.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11
摘要(435) HTML (246) PDF(58)
摘要:
  目的  探讨膳食模式与社会经济地位对心血管病10年风险的联合影响,为心血管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问卷调查2 431例北京市门头沟区居民。单因素分析探索膳食模式、社会经济地位、心血管病10年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前两者对心血管病10年风险的联合影响。  结果  北京市门头沟区常住居民心血管病10年中高风险比例为38.46%。高盐饮酒膳食模式(48.93%)和低社会经济地位(58.47%)的心血管病10年中高风险比例较高(均有P < 0.001)。调整因素后,以均衡膳食且高社会经济地位为参照,高盐饮酒膳食且低社会经济地位人群的心血管病10年中高风险比例最高(OR=6.841, 95% CI: 4.518~10.540, P < 0.001)。  结论  合理膳食需要联合考虑不同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结合实际鼓励科学营养,以促进真实世界的心血管病防控。
基于病例对照和剂量反应关系的0~6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影响因素
闫欢, 曹永文, 叶佳欣, 沈燕飞, 戈小洁, 杨娜, 刘倩倩, 吴杨昊天, 韩雪梅
2021, 25(5): 559-565.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12
摘要(556) HTML (404) PDF(63)
摘要:
  目的  分析甘肃省0~6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的非遗传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CHD提出建议。  方法  采用分层等距抽样方法,在甘肃全省抽取并筛查5个区县0~6岁儿童29 566例。将从中筛查出的106名CHD患儿作为病例组并随机抽取同年龄、同性别、相同生活环境下的健康儿童318名,作为对照组进行1∶3病例对照匹配;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拟合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儿童CHD的影响因素;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儿童出生体重与CHD患病的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儿童出生体重、母亲文化程度、食用腌晒食品、药物流产史、孕前服用排卵药物、孕期食用鱼肉、经常体育锻炼与儿童CHD的患病风险均存在相关性(均有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反应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出生体重与CHD患病的关联强度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总趋势P<0.001,非线性P=0.246)。  结论  建议育龄妇女做好孕前检查,合理使用促排卵药物;孕期妇女要做好孕期保健和筛查,多食用鱼虾等海产品,不食用腌晒食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加强妇幼保健知识的学习降低儿童CHD的患病风险。
2016年辽宁省成年居民身体活动水平与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
游弋, 潘磊磊, 马英顺, 田疆
2021, 25(5): 566-570,576.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13
摘要(388) HTML (266) PDF(53)
摘要:
  目的  分析辽宁省成年居民身体活动水平与高血压、糖尿病的相关性,为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2016年7-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辽宁省34 989名常住居民进行面对面调查及体格测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身体活动水平与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关系。  结果  辽宁省成年居民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6.9%和11.3%,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3.0%和9.8%。每周总身体活动时间为490(210, 1 000) min,交通性及中等强度职业性身体活动时间分别为150(0, 420) min和40(0, 420) min,休闲性身体活动时间较少。身体活动活跃、充分和不足人群的比例分别为38.1%、35.8%和26.1%。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身体活动不足人群较身体活动活跃人群患高血压(OR=1.146, 95% CI: 1.076~1.220, P < 0.001)和糖尿病(OR=1.148, 95% CI: 1.055~1.249, P=0.001)的风险高。  结论  2016年辽宁省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中等水平,糖尿病患病率较高,身体活动不足者占比较高。身体活动不足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老年、低文化程度、城市人群应作为防控的重点对象,提示应提高居民的身体活动水平以预防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
2004—2017年全国0~10岁人群乙型肝炎发病趋势
王鹏举, 余莉, 王一卉, 崔旭东, 曹雁文, 李绍玄, 高银燕, 丁国武
2021, 25(5): 571-576.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14
摘要(757) HTML (295) PDF(93)
摘要:
  目的  分析2004-2017年全国0~10岁人群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发病趋势。  方法  2004-2017年0~10岁人群乙肝发病数据来自国家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应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发病趋势变化,计算年均变化百分比和年度变化百分比。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乙肝发病趋势变化的影响。  结果  2004-2017年全国0~10岁人群新发乙肝病例共17 007万例,发病率为7.74/10万。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2004-2017年0~10岁人群的乙肝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AAPC=-12.060 45,P<0.001),2015-2017年(APC=2.28,P=0.907 7)呈无规律变化。出生队列分析发现出生年代越晚的人群,乙肝发病率越低。同时,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表明,0~10岁人群乙肝发病率变化受到年龄、时期和队列因素的影响(均有P<0.001)。  结论  2004-2017年全国0~10岁人群的乙肝发病率总体不断降低,2015-2017年间下降趋势有所放缓。建议进一步加强对乙肝的防制措施,不断降低乙肝发病风险。
基于时间窗长短期记忆模型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程宁, 丁长松, 高婉卿, 刘佳俊
2021, 25(5): 577-58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15
摘要(706) HTML (225) PDF(63)
摘要:
  目的  提出一种新的网络模型以解决COVID-19出现初期认知不够、检测能力受限以及潜伏期长等因素导致每天检测出的感染人数与真实感染人数存在差异的问题,并预测COVID-19疫情发展趋势。  方法  以历史时间窗检测出的数据为依据,将时间窗策略结合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 LSTM)网络模型对世界各个地区的确诊人数进行预测分析。  结果  基于时间窗的LSTM网络模型与其他模型相比准确度较高。对时间窗宽度进行分析发现,当宽度取5时预测结果最接近真实数据,这与COVID-19的潜伏期普遍为3~7 d相吻合。  结论  该方法为COVID-19疫情发展以及其潜伏期的分析提供了参考。
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与父母D型人格及家庭环境的关系
赵雅芬, 何冠豪, 黄丽华, 冼丹霞, 杨伟康, 陈维清
2021, 25(5): 583-588.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16
摘要(277) HTML (192) PDF(34)
摘要: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的多动行为与父母D型人格及家庭环境的关系。  方法  以深圳市龙华区2016-2017年小班儿童及父母为调查对象,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父母D型人格、家庭环境与多动行为的关联,应用中介分析评价家庭环境在父母D型人格与儿童多动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  结果  父母D型人格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母亲:β=0.687;父亲:β=0.694)、儿童的多动行为水平(母亲:β=0.164;父亲:β=0.130)呈正关联,而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母亲:β=-0.654;父亲:β=-0.665)、知识性(母亲:β=-0.537;父亲:β=-0.394)、组织性(母亲:β=-0.589;父亲:β=-0.459)呈负关联。儿童多动行为水平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β=-0.010)、知识性(β=-0.033)、组织性(β=-0.022)与呈负关联,而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β=0.034)呈正关联。家庭环境的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在父母D型人格与儿童多动行为关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百分比介于4.88%~20.00%。  结论  父母D型人格可增加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发生的风险,其中部分是通过营造不同家庭环境对儿童多动行为产生作用。
打鼾与BMI对高血压患病的交互作用
丁帅, 缪伟刚, 覃玉, 苏健, 崔岚, 杜文聪, 周金意, 武鸣
2021, 25(5): 589-59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17
摘要(507) HTML (143) PDF(42)
摘要:
  目的  分析打鼾与BMI对高血压患病的交互作用,以制定合适的预防策略。  方法  基于2015年9月-2018年6月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China patientcentered evaluative assessment of cardiac events-million persons project, China PEACE-MPP)中82 751名≥35岁居民初筛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打鼾与BMI对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交互作用。  结果  82 751名调查对象中,打鼾者45 013人,占比54.40%,BMI≥24 kg/m2者52 641人,占比63.61%,高血压患者47 295人占比,57.15%。打鼾(OR=1.686, 95% CI: 1.635~1.738)和BMI≥24 kg/m2(OR=2.242, 95% CI: 2.172~2.313)人群罹患高血压的风险较高。打鼾与BMI≥24 kg/m2对高血压患病存在相加交互作用(RERI=1.160, AP=0.311, S=1.738),两者同时存在时患高血压风险是两者均不存在时的3.732倍(95% CI:3.582~3.888)。  结论  打鼾与BMI≥24 kg/m2都增加了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且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应针对打鼾与BMI≥24 kg/m2的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血压监测,预防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关联
汪小燕, 殷刚柱, 邵子瑜, 郭锋, 胡海利, 蒋志成, 李书琴, 李若瑜, 万宇辉
2021, 25(5): 594-599.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18
摘要(456) HTML (237) PDF(51)
摘要:
  目的  分析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之间的关联。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4个主城区、3个开发区、3个县和1个地级市7 318名学龄前儿童,使用ACEs问卷和儿童睡眠评估问卷等进行调查,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关联。  结果  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检出率为34.31%。调整胎次、父母文化水平、父母职业和家庭结构等混杂因素,母亲有ACEs组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的检出率高于母亲无ACEs组,OR(95% CI)值为1.62(1.45~1.81) (P<0.05)。母亲ACEs与学龄前男童、女童睡眠质量不良的风险增加相关,男童OR(95%CI)值为1.66(1.42~1.93),女童OR(95% CI)值为1.58(1.35~1.86)(均有P<0.05)。  结论  母亲ACEs暴露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相关,促进学龄前儿童睡眠健康需要关注母亲ACEs的代际效应。
睡眠时长、饮食习惯与学龄儿童肥胖的关系
曾祥宇, 黄彦, 刘斯博, 陈辉
2021, 25(5): 600-604,611.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19
摘要(702) HTML (173) PDF(92)
摘要:
  目的  探讨6~14岁学龄儿童睡眠时长、饮食习惯与肥胖的关联。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广东省茂名市10所中小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儿童夜间和日间睡眠时长、饮食习惯、父母身高、体重等信息,通过体格测量获得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值。  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5 179份,儿童肥胖检出率为14.02%,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179名儿童中,高达40.72%的儿童夜间睡眠不足,且低年龄段(6~11岁)睡眠不足比例高于高年龄段(12~14岁),女生睡眠不足比例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儿童夜间睡眠时长与肥胖高危饮食评分之间呈负相关(r=-0.112, P < 0.001)。在调整其他变量的作用后,多因素分析显示充足的夜间睡眠时间、平均每餐用餐时间>10 min可降低男童肥胖的风险,但在女童中这种关联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儿童睡眠时长和饮食习惯为肥胖的独立影响因素,儿童肥胖的干预应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长和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综述
柯萨奇病毒A组6型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张婉雪, 刘珏
2021, 25(5): 605-611.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20
摘要(978) HTML (1072) PDF(187)
摘要:
自2008年以来,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 CVA6)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多次手足口病暴发,成为引发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作为导致手足口病流行的新病原体,目前尚无预防CVA6型手足口病的有效疫苗上市。CVA6易发生重组和变异,不仅小儿易感,也可对成年人造成感染,并常引起非典型症状,如脱甲等。因此,CVA6型手足口病已成为手足口病防控的重大挑战。本文就CVA6的病原学特征及其所致的CVA6型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及防控措施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CVA6型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短篇论著
2016—2018年甘肃省0~6岁儿童伤害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张静, 张丑吉, 董彩霞
2021, 25(5): 612-615.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21
摘要(452) HTML (254) PDF(57)
摘要:
  目的  了解甘肃省0~6岁儿童伤害发生特征,为儿童伤害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6-2018年因伤害在哨点医院就诊的儿童伤害病例信息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结果  共收集0~6岁儿童伤害病例7 054例,男女童性别比为1.5∶1。伤害发生前3位原因依次是跌倒/坠落(42.2%)、烧烫伤(31.5%)及钝器伤(7.2%)。78.7%的儿童伤害发生在家中。伤害部位主要为头部(41.9%)、上肢(24.6%)和下肢(13.6%)。伤害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68.9%)。伤害结局以处理后离院为主(75.6%)。  结论  0~6岁儿童伤害病例以男童居多,以跌倒/坠落为主要伤害原因,伤害多发生在家中,头部是儿童伤害的主要受伤部位。应根据0~6岁儿童伤害发生特点,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2015—2019年云南省老年人非故意跌落死亡率及其趋势分析
李本燕, 邓睿, 唐娴, 杨永芳, 黄源, 秦明芳
2021, 25(5): 616-62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5.022
摘要(385) HTML (189) PDF(51)
摘要:
  目的  了解2015-2019年云南省>60岁老年人非故意跌落致死情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2015-2019年云南省死因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老年人非故意跌落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5-2019年云南省老年人非故意跌落共报告死亡数22 799人,年龄标化死亡率从2015年59.00/10万上升到了2019年的94.98/10万,5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年间非故意跌落报告死亡率总体上男性高于女性,2019年分别为140.18/10万和111.62/10万;城市高于农村,2019年分别为110.33/10万和89.70/10万。非故意跌落死亡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死亡率的峰值出现在≥80岁。跌落发生场所主要在家中,占61.19%,死亡地点也主要在家中,占84.18%。  结论  2015-2019年云南省老年人非故意跌落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男性、城市和高龄老人是防控重点人群,非故意跌落和死亡地点多发生在家中,宜从健康教育、居住环境改善和跌落后就医等多个环节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有效减少非故意跌落的发生及其造成的伤害。